齐市绿色有机食品线上交易年入7.1亿

12.12.2015  09:42

  

图为拜泉县鸿翔亨利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将绿色有机月子米发往全国各地。 黑龙江日报记者姚建平摄

  黑龙江日报记者姚建平

  “双十一”过后已经1个月了,记者见到拜泉县鸿翔亨利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洪利时,他正带领员工在包装车间忙着给绿色有机鸭稻米贴上快递标签,小山一样高的有机鸭稻米、“月子米”、有机杂粮将随着晚间的快递班车发往全国各地。今年11月,他们与淘宝粮油专区合作推出的新米上市活动,仅仅3天时间网络销售就达到4000单,每斤售价138元,成交额1300多万元。

  晚饭时间,品尝着用鸭稻米蒸出的香气扑鼻的米饭,大家赞不绝口。张洪利告诉记者,鸿翔亨利米业坚持走高端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路线,创建“有机鸭稻米”、“有机月子米”等绿色有机品牌13个,连续数月在淘宝网有机糙米销售排名中名列第一,产品还打入日本、韩国市场。

  作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和我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大市,回眸“十二五”,齐齐哈尔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市积极探索推行“基地+农业物联网+品牌龙头企业+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质量保险+产品条形验证码+现代化智能化仓储设施+品牌电子营销平台”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实现质的飞跃。

  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已由“十二五”初期的1200万亩发展到2015年1370.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0.2%;绿色有机食品标志总量达到352个,同比增长26%;绿色(有机)食品销售量达到1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25%。

  初冬时节,在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机食品生产车间,社员们正在把有机大豆进行分拣挑选、真空封存、装车外运。再过几天,它们将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营养豆浆。克山赶街网团队创新设计出“喝豆浆,扫二维码读大豆成长故事”的商品包装,通过“互联网+”商业模式,仁发合作社有机大豆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绿色有机品牌,小豆子摇身一变成了“金豆豆”,走上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市民的餐桌。

  齐齐哈尔市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定位,全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确保原料基地整体运行质量。修订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杂粮等作物绿色食品操作技术规程,在品种选择、轮作与施肥、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环节上,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到位率达到90%以上。

  全市把提升产品质量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实施全程溯源,筑牢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防线。引导食品加工企业进入绿色(有机)食品生产领域,鼓励企业引进新工艺,研发新技术,申办系列新产品,2015年有12户企业新申报标志71个。抓好对接,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的优势,鼓励企业、合作社按加工需求自建或合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引导绿色食品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格10%—15%收购基地原料,确保了“第一车间”优质原料供给,目前全市龙头企业与基地对接率达到65%以上。

  为了让消费者吃的放心,齐齐哈尔建立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追溯数据信息库,统一录入黑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做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鸿翔享利米业、港进食品、宏河米业、天锦食用菌等24户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合作社)安装实时监控设备,配备二维码查询系统,实现了对绿色有机食品种植、运输、加工、配送、销售环节的全过程、全天候监控。

  当拜泉的鸭稻米被百姓争相抢购的同时,马铃薯也成为了许多地方的“座上宾”。在讷河市二克浅镇城北村马铃薯合作社,一辆辆满载马铃薯的大货车正准备发往各地。提起今年的收益,合作社理事长孟宪林高兴地说:“今年的种薯全部以订单方式销往山东,每吨价格2000元左右。”2015年,讷河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70多万亩,总产近100万吨,仅马铃薯一项农民亩均增效500多元。

  好产品更要卖出好价钱。齐齐哈尔市加快电子商务进程,积极鼓励企业自建网站,现已有5户企业自主开办绿色食品营销网站,线上销售产品145吨,交易额343万元。齐齐哈尔瑞盛公司生产的玉米休闲系列产品,网上年交易额达到124万元。全市有19户企业与淘宝、京东、天猫和1号店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开辟线上交易专区,年销售量5.48万吨,交易额7.1亿元。按照“互联网+绿色有机农业”理念,集中打造出一批精品占领高端市场,全市有60种绿色(有机)食品售价在5—10元/斤,年销售量22.4万吨,有168种标志产品售价在10元/斤以上,年销售量18.4万吨。(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