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克奖昨日揭晓 本届为何如此多元化
[ 摘要 ]“如果光是让我们其中一个人去决定,根本不可能拿出像现在这样的一份最终入围名单——不可能那么多元化。”
10月13日,2015英国布克小说奖在伦敦揭晓。在此一个礼拜前,在布克奖评委山姆·雷夫(Sam Leith)的伦敦办公室,腾讯文化对其进行了专访。访谈不但涉及布克奖这个深受媒体重视的英国最权威小说奖,还涉及英国出版与书评界在20年间的变化。
山姆·雷夫拍摄:张璐诗
牛津大学英文专业毕业后,山姆就一直在伦敦不同报刊的文学板块任职至今。目前,41岁的山姆是《旁观者》(Spectator)杂志的书评部主编。这一1828年创办的新闻周刊,是英语世界最早创办并不间断出版至今的杂志。他于去年获英国布克小说奖基金会之邀,担任2015年布克奖五位评委中的一位。
以下为腾讯文化与山姆的对话。
中产阶级挺重视布克奖
腾讯文化: 你担任今年布克小说奖评委期间,都做了哪些工作?
山姆: 在过去8个月里,5个评委每个人都要把156本参选的图书读完。算下来大概一天一本书,还是挺可怕的。幸亏《旁观者》的工作只需要一个礼拜来办公室两天半。每天看书占用了我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包括晚上,包括与家人出门的假期。我可欠了我太太一份大礼。
阅读的方式也很紧张,需要读得很快,而且比较着去读。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对这本书的感觉和评价。光是从阅读角度上讲,这肯定不是享受和鉴赏文学的最理想方式,但我们5个人都尽自己的努力,希望在最后做出一个理性而有说服力的决定。
在得出13本书的最初入围名单以后,我们得重读每一本书,反复讨论,再选出最终入围的6本书;在得出最终结果之前,再反复斟酌这6本书。这么读书确实是挺荒诞的,但也确实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选拔方式了。
腾讯文化: 你对“好小说”的评判有没有标准?每个评委都有独立的趣味,评奖过程是不是有很多分歧?
山姆: 小说并不是都像契诃夫那样写才算得上是“好”的。我认为不同的小说写作有不同的职能,有的集中精力讲一个好故事,有的玩智力游戏,有的让人身心投入。如果光是让我们其中一个人去决定,根本不可能拿出像现在这样的一份最终入围名单——不可能那么多元化。我这里指的,并不是在国籍、身份上的多元,而是叙事手法上的多样化。
比如说,马龙·詹姆斯的《七次屠杀简史》(Marlon James: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在小说的前半部分简直有点诺曼·梅勒上身的感觉,而第二部分则像是一本罪案小说。另一本入围作品《撒丁岛》(Satin Island,英国作家汤姆·麦卡锡著),则很有现代实验小说的风格,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在不同时区之间跳跃进行。《渔夫》(The Fishermen,尼日利亚作家基戈泽·奥比奥玛著作)是寓言式的写作,不时穿插着讽刺小说的风格。美国作家安妮·泰勒的《一轴蓝线》(Spool of Blue Thread),则很有西方传统小说的感觉,写了一个大家族三代人的恩怨情仇。
评委之间的讨论确实很困难,尤其是早期做选择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筛掉一本书容易,选定一本入围的书难。有时我喜欢一本书的理由,正是另一个评委不喜欢这本书的原因。观点相反时,只好吵架,哈哈。谁都没办法说服谁的时候,投票就是了。
腾讯文化: 评奖结束后,岂不是朋友都成敌人了?
山姆: 我们还好。我听说上一届评委会就是评奖结束后,半数的评委都要哭了。我们这一届到目前为止还保留着对彼此意见的尊重,即使对不同作品有截然不同的意见,也不至于互相开骂,怀疑对方的资格。这届评委会主席迈克尔·伍德是教书出身,他懂得如何应对情绪失控的学生。
腾讯文化: 布克奖对大众阅读的选择有没有明显的影响?
山姆: 很难说。我估计对于喜欢看文学读物的中产阶级来说,对布克奖挺重视的。每年布克奖评奖季,各大媒体多少都会起波澜:不是讨论布克奖“势利眼”,就是质疑“入围女性作家数量太少”、又或者“入围女性作家太多”;或者是“白人作家太少”、“白人作家太多”,诸如此类。对媒体来说,围绕奖项的“文学八卦”最有意思。对于出版商来说,八卦都很无聊,他们最关注的是有了入围作品后,可以在书封、书腰上加上“布克奖入围作品”。读者在书店里翻书,还真的会因此多看几眼,入围作品也真的能多卖不少。
腾讯文化: 你认为今天的文学奖项推动了更多人去写作吗?
山姆: 据我观察,没有人会为了获奖而决定走写作这条路的。获奖的几率毕竟太低了。倒是这些年来大量“创意写作班”的出现,直接推动了更多人去从事文学创作。
但奖项确实有激励的作用。文学评奖,与阅读俱乐部、文学节、作家作品朗诵会,都是一个社会文学创作生态保持活力的要素。这样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作家本人,也鼓励出版社继续出版文学作品,而不光是制造血腥犯罪小说这样的快餐畅销书。
书评的影响力没有以前大
腾讯文化: 你负责《旁观者》周刊的书评版面。现在做传统媒体的书评编辑,对比互联网时代之前,处境如何?
山姆 :《旁观者》周刊的总编辑弗莱瑟·内尔森(Fraser Nelson)同时参与杂志的运营,很幸运的是,他认为出版内容在杂志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因此在和上面开会时,坚持多给书评版面。而且他从不干预我的工作,给我充分的自主空间。我知道在许多其他报刊的书评版面工作压力很大,编辑需要经常去争取这些“不赚钱”的版面。
腾讯文化: 和现在相比,你刚加入媒体这一行时,报纸的报道方式、影响力有什么不同?
山姆: 我祖父也是媒体人,他那个时代的伦敦,报纸的影响力可大了,广告收入现在都没法比。互联网彻底改变了媒体格局,现在没人会出钱在报纸上投广告了。图书出版部分的报道和评论,从来不是能为报刊赚钱的板块,但我们推荐什么样的书,是这份报纸的水准所在,也是读者选择去阅读的一个指标。书评和广告基本上都是对着干的,有时候广告上吹嘘这书有多好,翻过一页就是对同一本书体无完肤的批评。
腾讯文化: 出版商与书评编辑的关系怎样?保持独立评论有没有难度?
山姆: 还算好。我的工作主要是去取悦读者,而不是取悦出版商。
以批评为主的书评,当然没有出版商喜欢,但他们都知道不可能只有好评。我们也需要出版商的合作。因此我们努力维持两方合作的良性循环。我们主要选择纯文学、严肃的历史文学和传记。
书评编辑和书评人的角色不一样。当我作为书评编辑去约稿时,会尽量找熟悉这类书、也有话说的作者,而且尽量保证作者与该书的出版商不太认识。当然也有例外,如果两人都是很有名的作家,又彼此相熟,请其中一位来写另一位的书评,大概会有意思。比如说我认识迈克尔·穆考克(Michael Moorcock)有30年了,我请他去写伊恩·辛克莱尔(Ian Sinclair)的书评,他俩认识多年,爱好也相仿,这样的文章读者也感兴趣。
我在文学评论这个圈子也算混了许多年,经常会去聚会和派对,认识不少作家和书评人。很多作家的书在我负责的版面上并没有获得好评,但我并不会去作任何干预。我不会说:“这是我好朋友,得给点面子。”假如有人读了别人写他作品的书评不满意,我需要站好自己的立场,请他们直接跟书评人交流。毕竟这些书被选上版面,首先是因为比起大部分没被选上的书来说,已经是够有内容、够有意思的了。没得到好评,只能说是运气差了一点吧。
不过,当我处于书评人的位置时,如果接到约稿,碰上要评论的书的作者刚好跟我相熟,我没有办法就事论事,只得放弃约稿。
腾讯文化: 在今天英国,书评对于改变读者阅读习惯上的影响力,跟以前相比有变化吗?
山姆: 影响力肯定没有以前大了。这一点在已经成名的作家身上尤其明显。比如说伊安·麦克尤恩出了一本新书,各大报刊上充满了各种批评的声音,但就算书评人把这部作品批得一文不值,对于麦克尤恩的销量不会有任何影响。书评的声音最能影响到的是新晋作家的处女作品。一般来说,新人新作是根本不可能获得主流媒体关注的,因此假如有书评对一本稍微青涩的书作出好评,就真的可以改变销量。
因此我认为,与其习惯性地请有名气的作家为他们的名人同僚捧场,不如多请这些腕儿给从没人听说过的新人作家写书评。但与此同时,还需要顾及一般读者的兴趣。
编辑:李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