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师者本色——追记哈工大(威海)王克教授

21.07.2015  17:50

            哈工大报讯(隗海燕/文)2014年5月14日,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三,下午2点正是第一节的上课时间,哈工大(威海)数学系2011级本科生赵秉欣和他的同学们按时来到N楼233教室。面对空荡荡的讲台,他们忍不住潸然泪下。此时此刻,原本应该有一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站在这个讲台上,对着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谈笑风生。然而,就在3天前的5月11日,这位老人却不幸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他的学生们。尽管再也见不到老师了,赵秉欣他们却依然在上课的这个时间来到这间教室,默默怀念他们敬重的老师。
  那几天,数学系许多同学的QQ群和空间留言都跟这位老人有关:
  “他教给我们的不只是学问,还有很多很多。”
  “上过您的课是我的骄傲,王老师安息!”
  “低调朴素、可爱专注的数学家,一路走好!”
  “一切都太突然,突然的雨、突然的噩耗,王老师的逝世让一切都太过悲痛,我只能默默祈祷我敬爱的老师一路走好!”
  “老师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就匆匆走了,他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他还有两本专著没有出版,还有教材没有修订完,还有几名硕士生和博士生没有毕业……”
  王老师,这个被学生们想着念着的老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学生口口相传的德高望重的“克爷”、学生们无限钦佩的数学大师;
他是反复强调“第一要做好人,第二做好老师,第三是做好学问,这3点顺序不能变”的固执老者;
他是手把手教导学生做科研,把几十万科研经费用于支持学生科研工作,课题组论文自己名字永远在后面的谦和导师;
他是生活上对自己吝啬,对学生慷慨解囊,在病危时有几十个孩子从全国各地赶来守护的“老父亲”;
他是被年轻教师称之为“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精神高地”的真善美的化身;
他就是哈工大(威海)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数学专家王克老师,因病抢救无效,于2014年5月11日不幸逝世,享年66岁。
  作为我国泛函微分方程和生物数学领域的知名学者,王克教授从教30余载,为学问孜孜不倦,为教学无私奉献,为学生全心付出,为人处事低调淡泊,他用一生诠释了师者本色。

            “住在收发室里的陈景润”

  学生眼里的“克爷”学识渊博,乐观豁达,在学术上更是令他们仰视的“牛人”。但很少有学生知道,王克的人生曾经经历过怎样的磨难。
  1948年,王克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军人家庭。原本有着优越家庭环境和优秀学习成绩的他,却因“文化大革命”彻底改变了命运:动乱中父亲被迫害致死,17岁的他被斥为 “黑五类”,刚读完高二就被迫中断学业,作为知青来到吉林敦化的一个山村下乡,一呆就是9年。9年的下乡劳动,多脏多累的活都干过,什么样的苦都吃过。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坚强乐观的他没有被苦难打倒,天资聪颖的他在数学世界里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并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王克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被东北师范大学录取,进入该校数学系学习。
  王克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他对学习的痴迷和废寝忘食至今被他的同学和老师们所称道。曾任王克辅导员的魏俊杰教授依然记得30多年前王克在校学习时的样子:“人们常说77级是大学里最用功的一个年级,王克是当时180名同学中最用功的同学之一。”
  由于当时住宿条件限制,一个寝室住10多名同学。为了晚上学习不影响其他人休息,王克便申请住进了数学楼的收发室,一住就是7年。每天晚上,同学们下了晚自习从收发室门口经过,都会看到台灯下埋头苦读的王克,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魏俊杰教授说,东北师大数学系从77到84级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识王克,这个一年四季剃着光头、不修边幅的学生因为勤奋好学而成为数学系的名人,同学们都称他“住在收发室里的陈景润”。1982年,王克以优异成绩考取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微分方程专业研究生,成为著名学者黄启昌教授的4名弟子之一。1984年,王克毕业留校任教,实现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

   三尺讲台心系民族希望

            从教30年,从助教到教授,从硕士生导师到博士生导师,无论身份如何变化,王克始终坚守着为人师者的操守与信念。他一直深深地热爱着他的讲台和学生们,用30年的汗水与付出,诠释了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在三尺讲台上践行着一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2004年,王克调入哈工大(威海)数学系任教。10年来,他一直坚持为数学系本科生讲授数学分析、微分几何等课程,每周6学时,加上为研究生讲授的每周8学时的专业课,他每周的工作量达到14学时,这还不包括他为研究生开设的每周讨论班。王克在教学上勇挑重担是出了名的,系里安排的教学任务他从不推脱拒绝,还经常承担额外的、有难度的教学任务。
  2008年起,王克在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主动提出要为本科生上微分几何课程,因为他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发现,微分几何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讲好这门课,王克利用寒假时间翻译教材,做了大量习题,那时他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
  数学分析、微分几何、常微分方程等是数学系最难的课,也是关系同学们专业基础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课程。王克不仅将这几门课讲得很明白,而且很生动,他能在黑板上推导完美的公式,也能用软件画出抽象的图形,晦涩难懂的内容在他的讲解下变成了生动精彩的知识展示。所以他的课常常吸引学生一遍一遍地来听,许多硕士生、博士生和系里的年轻教师也是他课上的常客。2010级学生王汉文在大二时转专业到了别的学院,因为课程安排冲突,他不能再来上王老师的数学分析课,就托原来班上的同学为他录下了王老师整整一个学期的上课视频。
  如今在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工作的2008级数学系本科生陈知文,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在课堂上见到王克老师的情景:“早就听说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全数学系的4个二级‘宝贝教授’之一,很多同学还在百度百科找到了一大串听起来就很牛的头衔和经历。然而,上课时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穿得有点寒酸的老人,微微有点驼背,说话时面带微笑。直到他翻开手上的教材,才显露出大师的风范……”
  数学系的学生们私下里把这位德高望重、极富人格魅力的老教授尊称为“克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个称呼在校园里流传开来。许多别的院系的同学都知道,数学系有个学识渊博、课上得特别好的“克爷”。陈东东本科毕业后考取了王克的研究生,爱好篮球的他认识很多外系的同学。大家听说他是“克爷”的学生,都很羡慕,“每当这时,就觉得特别自豪。”
  虽然很多课已经讲了很多年,但每次上课前,他都要认真备课。多年前记者采访他时,他就曾说过:“为国家培养精英型人才是教师的使命,学生们把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交给了我们,我们只有努力教授给他们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误人子弟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除了课程表上列出的教学任务,为研究生开设的讨论班是他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门没有任何报酬的课程是王克主动给学生们提供的“营养加餐”,每周日一次,每次3个小时,连寒暑假都不间断,目的就是丰富研究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开始的时候,讨论班上只有王克带的几名研究生,后来,系里的其他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也慕名而来,甚至还有一些取得保研资格的本科生也来上他的讨论班。
  2013年的夏天,威海遭遇多年不遇的高温天气,即便是在最热的那些天,王克依然坚持为同学们讲课。讲台上,王克热得满头大汗,同学们劝老师休息下再讲,但他不肯,因为“早点讲完了学生们好开始新的课题”。看着讲台上的王老师不时地拿出手绢擦汗,台下的同学们心里除了敬佩,还有心疼。
  平日里为人宽厚、和蔼可亲的王克在学术上却是出了名的严格。如今已是哈工大教学带头人的丁效华教授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20年前读研究生时的一件事:“记得有一次讨论班让我来讲一部分内容,有一步推导我在提前准备时觉得应该很自然,讲的时候就说‘显然’怎样怎样,王老师就让我解释一下,结果我却没有‘显然’出来,站在黑板前一身大汗。这以后,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显然’这个毛病再没敢出过。”
  10年的时间里,从王克的课堂上走出了一名又一名优秀的学子,他们有的是国内高等院校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的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远赴海外留学深造。采访中,记者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王克的影子:治学严谨、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勇于进取。

   学生眼里的“数学百科全书”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王克深深懂得“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从教以来,他始终处于不断学习、充实提高自己的状态中,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刻苦钻研,以严谨的态度和渊博的学识成为学生眼里的“数学百科全书”。
  倾心于教学和科研的王克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一直十分关注国际研究热点,2003年非典刚刚过去,他便在第一时间研究SARS传播模型。在查阅各种文献时,他开始接触随机微分方程,并且认识到随机微分方程对研究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于是义无反顾地踏入这一未知领域。
  数学系青年教师钟云娇是王克的研究生。她回忆说:“老师原本对随机微分方程了解不多,这个学科本身门槛很高、很难,当时国内研究随机微分方程的人比较少,著作更少。那时老师已经55岁了,他几乎是从头学起。整个寒假期间,他翻看了能找到的所有相关资料,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向。在我研一下学期的时候,老师就开始在我们的讨论班里讲授随机微分方程了。”
  短短半年时间,从没有基础到能够讲授这门课程,王克付出了多少辛劳我们不得而知,但他这种对知识孜孜渴求的精神和踏实进取的学习态度,深深感染了身边的学生们。跟随王克多年的学生都知道,对于研究学问,也许他会觉得累,但从不觉得苦。“对于学习和科研,老师总是乐在其中,他多次和我们说,他觉得做学问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他的学生说。
  王克不仅自己的专业课讲得好,许多涉及数学其他学科领域和学术界很前沿的知识,他也了解得非常全面,经常在讲课时信手拈来。他鼓励学术上百家争鸣,经常跟学生们讨论很多新的研究思路和问题,他主张边学边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往往是自己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给学生分配着研究课题。
  最让学生们敬佩的是,原本学习俄语的王克在30岁时才自学英语,并达到了用英语讲课、看英文文献、指导学生写英语论文的程度,其口语之流利,语法之准确,应用之熟练,无不让学生们惊叹与佩服。
  潜心的研究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王克在我国泛函微分方程和生物数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自1983年以来,他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280余篇,SCI检索150余篇,撰写教材、专著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的科研成果就先后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6年,他的名字就被收录到《世界数学家名录》中。
  2013年5月,哈工大数学学科进入全球数学学科前1%行列,被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收入的668篇论文中,王克发表的那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赫然在列。

   他是良师,是益友,也是慈父

            正如著名作家高尔基所说的那样:“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王克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爱护着自己的每一名学生,也用他的言传身教告诉大家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
  得知王克病危的消息后,多名学生第一时间从外地赶来。那几天,他的病房里挤满了学生,还有许多人守在外面的走廊上,为的就是能陪伴在他的病榻前尽一份孝心。这些学生中就有他的博士开门弟子、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范猛。
  与王克相识相知20年,范猛先后跟随王克读硕士、博士,继而留校任教,作为王克教学及科研的合作者长期共事,结下了深厚的师生谊、父子情。在范猛撰写的悼念文章中,他将老师尊称为“先生”,回忆了20多年来与先生相识、相处的点滴往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像这样来自学生的文章,记者还收到多篇,虽然大家的篇幅有长有短,文笔各有差别,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老师的感恩、缅怀和悲痛之情让人一次次动容。
  数学系范德军教授是王克的首批硕士生之一。他说自己的本科阶段是听着王克老师的传奇故事度过的,读研时有幸成为老师的弟子:“老师的风采和品格影响和感染了一批人,当年老师上的都是数学分析、泛函微分方程等最重要、最难讲授的课程,这让许多人受益终生。”
  王克常对身边的年轻教师说,学生们的智力水平和专业素质各有不同,作为老师,就是要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长处,挖掘他的潜力,帮助其成才。而成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学习做人。他常说:“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数学家,但他至少要能做一个好人。”
  数学系2005级研究生刘伟是王克来威海后带的第一届研究生之一。他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王克一生淡泊名利,一心为学生着想。刘蒙回忆说:“我写第一篇学术论文时,老师的名字原本在第一位,我的在第二位。老师看到后让我把名字顺序调换。老师说:‘我岁数已经大了,你们还年轻,需要这些东西,以后写论文把我放在最后一位就行了。’时至今日,课题组所有论文的第一作者全部都是学生。”在纪念文章里,刘蒙深情地写到:老师对我的恩情跟父母一样,是老师手把手指导我怎样做科研,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老师您曾经说过,招我做学生是您的幸运。可学生却想对您说,能够拜在您的门下,才是学生一生的荣幸……
王克不仅在学业和科研上关心、指导学生,在生活上也如家长般关爱着大家。2004年,钟云娇等6名同学跟随王克从长春来到威海,由于当时不是本校的学生,生活在校园中诸多不便。“我们租房子时他帮我们踩点,考察地理位置、住宿条件,他点头我们才可以租。”硕士毕业后,钟云娇留校任教,报到前,王克郑重地和她谈了一次话,像父亲一样要求她:第一要做好人,第二做好老师,第三是做好学问,这3点的顺序不能变。钟云娇说:“这3点已经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我将永远铭记。”
  30年来,王克为学生倾尽心血,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小语种的研究生很少有人愿意指导,他每次都欣然接受,并且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他亲自将英文材料翻译成汉语让学生阅读。无论学生来自哪个院校、无论基础如何,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只要能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他都聚而教之、分类指导。无论是不是自己的研究生,王克都一视同仁,指导学生从不藏私。系里有老师出国深造,把自己的研究生托付给王克指导,对待那些学生,他比指导自己的学生还尽心尽力,认真负责。
  从教30余载,王克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人民教师的职业理想与操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他先后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一等奖、吉林省英才奖章、吉林省优秀省管专家、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来威海工作后,王克被学生们评为首届“我爱我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学生们在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对学生的负责态度随着时间增大而单调递增,他的师德在所有学生中都可积。所以不论是柯西判别还是Abel判别比较,王克老师都是同学们心中最爱的好老师!”

   他是“江湖”永远的传奇

经历了“十年动乱”的王克对生活始终满怀热情和感恩,一直保持着一份率真、淳朴与纯粹。相识多年的同事对他的为人非常赞赏:“很实在,有点倔但很坦率,跟他共事从来不用担心他耍心眼。”
  身为国内外知名的大牌教授,王克对生活要求极为简单,从不在意吃穿,不讲究享受。一身运动服从长春穿到威海,一穿就是十几年,洗得发白了还不舍得扔;一辆古董级的自行车骑起来叮当乱响,可他还能骑着与年轻学子飙车;家里的装修至今都是10年前的样子,水泥地、简单的桌椅和家具,唯一值钱的是他书房里的一摞摞书籍。
  对自己苛刻的王克对学生却非常大方,几十万的科研经费除了给自己配了一台必需的电脑外,其余的全部用到了学生身上,鼓励大家发论文,支持学生们去各地参加学术会议;跟随他读博士的青年教师李文学买房子急需用钱,他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5万块钱救急;2011级在职博士生张向华家里有急事,他主动借钱解燃眉之急……
王克与妻子下乡时相识、结婚,几十年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学生们到王克家做客经常听到家里播放邓丽君的歌,原因在于师母爱听。妻子刚到威海那年,学生们有一次看到王克骑自行车赶集回来,手里拎着一小袋白果。他说:“你师母没吃过这个,我买给她尝尝。”
  王克多才多艺,热爱生活。他游泳技术高超,乒乓球技艺独具一格。他不仅弹得一手好琴,还有十分深厚的文字功底,所撰写的纪念恩师黄启昌的文章,朴实无华,字字真情,催人泪下。喜欢运动的王克对生活充满了激情,极具生活情趣。在海边,学生们常常可以看到他肆意畅游的矫健身姿;校园里,大家也经常看到他骑着自行车穿梭的身影。
  这个爱教学、爱学生、爱生活、爱运动的老先生,前一天还站在讲台上,为数学系的本科生讲授微分几何课;仅仅两天之后,却因为突如其来的脑溢血,匆匆离开了深爱着他的亲人和学生。那一天,离他66岁的生日还有3个多月。噩耗传来,学生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家正筹划着暑假来威海,为去年刚刚退休的老师过一个特别的生日……
数学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陈东东说:“那天上午原本是王老师给我们上讨论班,我们却再也见不到老师了。”
  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留学的2011级博士生张春梅还期待着与王克老师的重逢:“还有3个多月我就回国了,我是多么盼望回到学校,回去看看您和师母。我之前都想好了,回国了先去学校,看完老师您再回家。老师,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得知您在医院抢救的时候,我觉得天快塌下来了,我该怎么办啊?我找了个空地大哭一场……”
  李文学一直在为自己因身体原因没有坚持上完王老师的最后一课而深感遗憾,他和刘蒙、吕敬亮等几名师兄弟陪伴王老师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在最后送别老师的那一刻,几个师兄弟同王克的儿子一起,长跪不起,为老师送行。就是在那一刻,他们暗暗下决心:“老师虽然走了,但我们要把讨论班坚持下去,帮助老师完成未竟的事业。这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和追念。”
  王克走了,尽管他走前没有留下任何遗嘱,却用自己为人、为师、为学的态度和境界,给弟子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财富。
  范猛在怀念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先生已不在江湖,但必将铭记于江湖……先生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他那未竟的事业,留给我们的是不竭的精神财富,留下了行走于数学江湖的80余颗种子……”
  在教师节当天举行的王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李文学的深情讲述让大家再一次领略到王克的师者本色:“老师常说,为数学系培养一批有战斗力的年轻老师、带出一两个有实力的科研团队是他的责任。虽然老师走了,但他没有完成的工作,我们会接着往下做……此时此刻,我仿佛又听到老师常对我们说的那句话:教师的责任是传承,我把我会的教给你们,你们再教给你们的学生。”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斯人已逝,风骨长存;薪火相传,永无止境!
(本版图片由威海校区提供)


王克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王克老师在办公室


王克老师在学生硕士学位答辩会上

编辑:张东杰 来源: 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