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光明论】年轻创客:敢闯、敢拼、想法多
光明网经济讯(记者 伍月明)“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其辉煌达三四百年。”熟悉徽商的人一定不会忘了这个贾而好儒的商帮。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
全国各地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无论是在高新科技、现代农业、装备业以及现代服务等行业,都少不了江淮大地上年轻创客的身影。《新常态•光明论》栏目记者来到江淮大地探访创客背后的故事,敢闯、敢拼和想法多是他们共同特点。
认准市场去尝试:
双孢菇里成长的90后创客
“现在的创业环境这么好,只要认准了社会需求和市场,没有理由不去尝试。”梁亚说。
梁亚,1991年出生,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大学期间便开始创业实践,当过移动营业厅的销售员、餐厅采购,也经营过酒吧、淘宝店等。大学毕业后,因为在餐厅负责采购的经历让他确定了要回家种蘑菇。2014年10月,梁亚注册成立了淮南绿威食用菌种植合作社。
据了解,合作社主要采取的是“互联网+农民”的方式,即合作社提供给当地农民相关的食用菌培养技术,待收购食用菌后再加工成食用菌罐头向市场推广,目前已经带动38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与许多大学生创业者一样,缺少社会经验的梁亚也遭遇了不少的难题。其中一点就是融资难。合作社初期投资160万元,80万是自己在大学期间创业所得,其他资金多是来自各方筹集,而来自银行贷款的仅有10万元。
好在相关的创业政策并不少,梁亚在创业中也得到了许多的帮助。例如,当地政府为梁亚提供创业咨询、指导服务和资金扶持以及协调起租用培育食用菌所需要的土地。安徽理工大学理学院免费搭建了农业+互联网的平台,提供了产品质量溯源系统以及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可以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实现无阻碍的交流。
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象牙塔走出的“专利达人”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感觉自己正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当记者问及孙益博创业的初衷,他确切地表示。
1992年出生的孙益博,毕业于皖西学院机电学院机械专业,在校期间就获得40多项发明专利,毕业后先在国企任职,后辞职创立六安智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为什么要辞职?他告诉光明网记者,“毕业后自己曾选择在国企上班,每天过着按班就部、待遇优厚的日子,但这并非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我还有激情,为什么不闯闯呢。”他表示,希望能把自己的发明应用于市场,于是与合作伙伴成立了这家公司。
据孙益博介绍,目前他将公司安家在六安大学科技园,在创业初期,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给予了他们很大帮助。
据了解,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大学生创业团队入园,可享受房租减免、租房补贴、科研经费扶持、成果奖励等。当地政府还主导设立了“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500万元)、“种子资金”(2000万元)、“天使基金”(1亿元)等专项资金,用于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
六安大学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叶军安介绍,科技园自去年开园以来,已有51家创业企业入驻,其中科技型企业有28家,共有20个大学生项目。
吃水不忘挖井人
“黑鸡大王”带领村民致富
“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己一个人好了算不好,必须要去感恩,带动乡亲们的致富。” 童维新用最为朴实的话语告诉记者创业的初衷。
童维新,1987年出生,2013年底合伙创办金寨县三个农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金寨原有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将当地优质特色的农产品推向了互联网市场 。
五年前,他从日企辞去了年薪近30万部门主管的职务,毅然决然着怀揣着76万元和“黑鸡大王”的梦想回到了家乡。
“刚回来时,乡亲们都说我疯了,好不容易混出点名堂,竟然又跑回来养鸡。”童维新说,当时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 但他认准了,就决不放弃。经过宽领域、全方位、长时间的调研,最终认为养殖和种植高品质的农产品潜藏着巨大的市场商机。几经考虑,他选择了面向高端消费市场的高品质特种禽类——金寨黑鸡。
2012年至2014年间,童维新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最终形成一条“生产基地+线下直销中心+线上电子商务”的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
据童维新介绍,2014年公司通过这种商业模式达成了千万元的销售额,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已有2000万。据统计,通过合作社的示范效应,周围200多农户参与了生态黑鸡的养殖,人均年收入增加1500元。
童维新创业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坚持,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有困难及时汇报给政府。”在问到创业成功的秘诀时童维新透露,不管是在最开始返乡创业时得到乡镇党委书记的鼓励和扶持,还是当他的黑鸡出现滞销时,政府为他制定了特殊宣传推广方案等都无疑是推动他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