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欺上瞒下现象调查:乡村地区突出(图)

18.12.2015  14:45

   重要发现:

  ·73.92%的受访者认为,在干部违规违纪案例中,“欺上瞒下”现象较为普遍,并且多发于乡村地区。

  ·53.85%的受访者表示,基层干部“欺上瞒下”会产生更大危害。

  ·干部“欺上瞒下”在公共权力行使和民生项目开发两方面上表现最突出。

  ·弄虚作假、官商勾结和阳奉阴违被认为是干部“欺上瞒下”的主要手段。

  ·体制内监管存在漏洞或不到位、群众监督难以保持持续和深入是造成干部欺上瞒下的主要原因。

  ·严查违规操作和欺骗行为、严惩腐败分子被认为是减少干部“欺上瞒下”最需要采取的措施。

   调查时间:2015年月11月26日-12月2日。

   调查范围:31省、区、市。

   调查方式:互联网发布、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调查。

  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6547份,其中回收有效样本5983份,有效回收率91.40%。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多发叠加,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强而有力的政府和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是“五位一体”建设在爬坡过坎阶段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中央和地方的多次巡视工作中,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违法违纪案件易发多发。结合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此前开展的系列调查表明,在当前反腐高压态势下,部分干部自身暴露出多种问题,集中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干事动力不足引发的“不作为”(此前基于8896份公众样本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干部“为官不为”),另一方面则是官场的长期流弊“欺上瞒下”。

  部分干部身上暴露出的“欺上瞒下”问题虽是官场的长期流弊,但因其危害深远而备受党中央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将全面从严治党放在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就是要坚决阻断此类毒瘤的扩散并将其消灭,避免其不断侵蚀党和政府的肌体,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笼上雾霾。不作为的干部会被淘汰,而“欺上瞒下”也难再蒙混过关。当前,违规违纪干部“欺上瞒下”现象的主要表现以及惯用手段是哪些?在经济新常态下,破除干部“欺上瞒下”流弊,需从哪些方面着手?……为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实施了干部“欺上瞒下”专题调查。现将主要调查结果呈现如下。

   在违规违纪案例中,干部欺上瞒下现象仍较为普遍,特别是乡村地区干部表现更突出

  调查结果显示,73.92%的受访者认为,在干部违规违纪案例中,“欺上瞒下”现象较为普遍,并且61.54%受访者认为该现象多发于乡村地区(见图1)。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超过总人口半数的农村人口,真可谓乡土中国。农村不同于城市,它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而成,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此外,考虑到乡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现实,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干部欺上瞒下创造了条件。现实中,一些乡村地区干部一方面通过“欺上”获取上级部门在资金和物资上的批准审核,另一方面又通过“瞒下”完成中饱私囊、假公济私的行为过程。

  在标志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大幕拉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首个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现代化的农业、美丽的乡村、富裕的农民以及和谐的农村,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衡量标准和目标追求。中国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农村的稳定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然而,乡村的金山银山能否塞进农民的口袋,而不落入干部的腰包,关键还在于乡村基层干部的作为。

   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干部欺上瞒下会产生更大危害

  干部队伍是一个有机整体,高层和基层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但是,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还是身处执政一线的基层干部,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既是中国复杂国情的“亲历者”,也是改革落实的执行者。中国各项改革任务都要靠基层干部去落实,各种发展目标要靠基层干部去实现。然而,在群众中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观念,“中央政策是好的,都是地方上落实得不好”。此次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53.85%的受访者表示,基层干部欺上瞒下相较高层干部会产生更大的危害(见图2)。党的根基在人民,以人民为本的服务理念自建党之初便确立,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以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代代传承。因此,我们必须对基层干部欺上瞒下的危害高度关注,下大力气全面精准地治理。

  鲁迅先生曾主张“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新时期的干部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才能稳得住心神,严谨做人、踏实干事。特别是在人民群众中开展工作的广大基层干部,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本领,做到“政策一口清、群众问不倒、问题难不住”,更需要“心中有群众,眼里有疾苦”,将群众路线走准走实。

   干部欺上瞒下在公共权力行使和民生项目开发两方面上表现最突出

  当被问及在干部欺上瞒下现象中,哪几个方面表现更突出时,84.62%的受访者选择了“公共权力行使”,76.92%的受访者选择“民生项目开发”,69.23%的受访者选择了“个人工作表现”,另有46.15%和23.08%的受访者选择了“个人事项申报”和“个人履历说明”(见图3)。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此前媒体持续关注报道的部分领导干部瞒报收入、房产与投资、隐瞒配偶子女从业情况以及瞒报个人因私出国(境)等问题仍受民众重视,但关注和重视程度尚不及对于干部职权行使与民生建设两大方面。

  公权力行使不当甚至被滥用,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影响民生建设。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创新管理,强化服务”,“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力度”,这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让政府更合理地行使公权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树立服务的理念,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责,认识到公共权力由人民赋予,严以用权,不能变权力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缺乏为民服务意识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没有正确的政绩观,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牺牲群众利益打造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切实关系到民生的项目中不作为少作为,而在有利于美化政绩的工程上大力投入。这些年在传统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之外,还出现了如探索某某模式等“软政绩”的形象工程新变种,一些干部利用其吸引社会的关注,获得上级领导的赏识,值得警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腐败问题的大力查处与打击,规范了干部的行为,腐败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但在公共权力行使和民生项目开发领域,部分干部仍极易出现违规使用政府专项资金、政府行政事务违规审批以及政府“人情”执法监管等现象,进而滋生腐败,成为迈向贪腐的第一步。

   弄虚作假、官商勾结和阳奉阴违是干部欺上瞒下的主要手段

  当被问及干部欺上瞒下的主要手段时,受访者选择“弄虚作假”、“官商勾结”和“阳奉阴违”三项的比例明显高于“官官相护”和“假公济私”两项。本题调查结果的具体排序依次为弄虚作假(58.46%)、官商勾结(54.63%)、阳奉阴违(48.92%)、官官相护(32.18%)和假公济私(30.12%)。由此可见,干部欺上瞒下所采取的手段主要集中在弄虚作假、官商勾结和阳奉阴违。近日,海南省审计厅查出违纪违规使用扶贫金1.9749亿元。其中,以违规招投标为主的弄虚作假现象严重。而在江西省纪委查处十八大以来省管干部涉嫌贪污贿赂的32人中,30人有违规插手工程谋取私利问题。其中,最高单笔受贿金额达3000万元,折射出严重的官商勾结问题。李克强总理曾在多场合批评的“政令不出中南海”、遭遇“中梗阻”、“最后一公里”未打通等问题,则突出反映了干部惯用的阳奉阴违。

  当前,在中央和地方的反腐高压态势之下,“官官相护”的陈旧官场文化正在被打碎,而“铁板一块”的利益小集团也正在消失。2015年4月,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抓住了党员干部做人从政的根本,明确了干事创业的准则,划定了为官律己的红线。而配合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掀起的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整治,使得假公济私之类的伎俩在严风肃纪中得到了整体改善。

  体制内监管存在漏洞或不到位、群众监督难以保持持续和深入是造成干部欺上瞒下的主要原因

  关于造成干部欺上瞒下的因素,受访者选择“体制内监管存在漏洞或不到位”最多(92.31%),“群众监督难以保持持续和深入”(69.23%)次之,其后依次为“害怕个人升迁受上报信息所累”(46.15%)、“对党纪国法认知或重视程度不足”(33.24%)、“不满职务待遇大肆以公谋私”(32.05%)、“党性修养不足难抵诱惑见利忘义”(31.49%)(见图4)。

  监督的不健全为干部“欺上瞒下”提供了可乘之机,人民让渡的公权力如果缺失了对权力行使者的有效监督,就会导致干部权力过分集中,为权力“寻租”提供空间。体制内监管存在漏洞,时常出现职责重复、含混不清等现象,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在法律规定方面,虽然为权力有效监管制订了诸多法律法规,但对违规处罚的措施仍显不够,同时还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此外,现行的考核问责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因为制度漏洞和群众参与监督缺乏而流于表面形式。

   严查违规操作和欺骗行为、严惩腐败分子是减少干部欺上瞒下最需要采取的措施

  我们将减少干部欺上瞒下应该采取的措施分别设置为独立的选项,并请受访者按照其认为的措施重要程度由高到底依次进行排序。从各选项的平均得分来看,“严查违规操作及欺瞒行为、严惩腐败分子”(3.77分)与“加强巡视工作和抽查力度”(3.31分),在众多选项中排在前两位(见图5)。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体制内监管存在漏洞或不到位”为何会位列造成干部欺上瞒下因素调查首位。目前,我国虽制定出台了多项相关法律法规,但对违反规定的处罚力度和惩处机制建设还不够。因此,严厉惩处、加强监管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它能让干部自觉树立“警戒线”,明白突破警戒线的严重后果,不敢肆意妄为、任性用权。

  “简化审批环节并及时进行政务信息公开”(3.08分)和“开拓民众参与监督的方式和渠道”(2.08分)也被很多受访者选择,对应了“群众监督难以保持持续和深入”是造成干部欺上瞒下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公共权力透明运行,让群众享有知情权、监督权,让社会监督行之有效,能够有效督促干部规范履职。

  除此之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加强党性教育学习提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1.54分)和“提高基层干部工作待遇”(1.23分),也有利于增强干部在思想上的自律意识,调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进而从主观思想和客观物质条件两个方面着手,减少干部欺上瞒下行为。

  (执笔:赵博艺、赵鑫洋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