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玉米市场或将先弱后强
业内人士提醒:要改善储存方式,降低玉米霉变风险,同时不应存在惜售行为,该出手时就出手,从而抵御有可能到来的降价风险。
当前,国内玉米市场面临国内需求不足,国际市场价格下行等多方面问题,而新粮上市带来的压力更让玉米市场“惴惴不安”,市场焦点不约而同地转向了玉米临储收购政策上。因此,每年如期出台的临储收购政策,就成为解救玉米市场上的一根“稻草”。那么,今年玉米临储收购政策都有哪些变化?究竟能够发挥多大作用?
亮点:值得关注
收储价格没有提高
从近几年的玉米收储价格看,都会在上一年基础上递增,但此次没有,其主要原因是收储价格高导致玉米库存高企,而另一方面也是政府有意取消收储的先兆。
收储主体多元化
2014年收储主体不再是中储粮一家,中粮集团和中纺集团都作为收储主体参与进来。其中,中储粮收购量在1200万吨以内,中粮集团、中纺集团收储规模分别按500万吨、100万吨分配。
运费补贴基本取消
运费补贴将有利于华北地区玉米外运,但由于政策申报程序复杂,往年也只有中粮等大企业获得补贴,部分小型企业尚未获得优惠政策。
收购质量标准提高
按玉米国家标准(GB1353-2009)执行,霉变率保证在2%以内。目前东北地区霉变率3%—5%的玉米数量逐渐增加,将对临储收购量造成影响。
走势:先弱后强
2014年4月至8月份,玉米收购价格曾一度爬升至历史最高位,在9、10月份短短两个月,又重新跌回4月份起点价格,农户和供应商纷纷表示看不透玉米市场。目前,调低收购数量已是全国粮企的普遍选择,而农户却觉得在减产年份马上抛售很吃亏,从而纷纷转向了储藏。卓创资讯玉米分析师刘栋认为,玉米质量不好只是影响粮价走低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受疫情的冲击,以及供给量宽松等因素影响。同时,玉米作为国家主要粮食种类,也受宏观调控的影响。
最近,虽然说东北临储价格已经公布,但收购量并不是很大,所以整个玉米供需层面相对宽松。因此,继续受供给宽松和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未来玉米市场将以弱势为主导,上涨空间不大,极有可能复制2014年阶段性涨跌明显、先弱后强运行态势。
为此,业内人士提醒农户,要改善储存方式,降低玉米霉变风险,同时不应存在惜售行为,该出手时就出手,从而抵御有可能到来的降价风险。
效果:喜忧参半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收储政策执行力度的加大,将对玉米市场后期价格形成较强支撑,但由于收购数量有限和收购质量标准提高,预计实际收购量将减少,因此,对玉米市场实际拉动不大。
据了解,自国家发布和启动玉米收储政策后,东北不少地区农户惜售心理增强,导致市场玉米供应量减少,部分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格已开始上涨。但由于2014年较2013年晚4个月启动玉米收储政策,而去年11月以来东北地区雨雪天气增多,玉米霉变率较高,质量较差,低于国家临储质量标准,预计实际收购量将更小,对后期玉米价格形成一定抑制。
国家对玉米收购量有明确规定,中储粮收购量在1200万吨以内,中粮集团、中纺集团收储规模分别按500万吨、100万吨分配。相对于2014年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8208万吨的产量来说,对市场的影响有限,后期价格将很快回落。
未来:市场调节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玉米临储政策至今已经执行6年,它有效地调动了市场,保证了农民收入,但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一方面,托市价高于供求关系决定的均衡价格,刺激了玉米生产能力的释放,造成耕地、水资源承载能力达到极限;另一方面,粮食市场主体预期被扭曲,粮企经营空间缩小;此外,价格倒挂成为常态,产区和销区、东北产区与中原产区、原料和成品倒挂,并出现企业和农民不存粮,政府收购库存大幅增加。这样,随着粮食托市收购价不断提高,国内外价差扩大,粮食进口压力也会激增。
鉴于此,业内人士表示,任何一项政策出台都有其合理性,但随着经济形势和市场快速发展,政策也会与时俱进。目前,在美国及全球玉米丰产预期下,加之国内新玉米上市进度加快,短期内玉米行情变化仍以玉米临储收购政策为大方向,未来更倾向于市场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