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年轻人在想啥?偶像光芒万丈,榜样何去何从
高尚而非高不可攀,不扭曲也不放任,让情怀奔腾却不泛滥,才能让榜样力量深入人心。 新华社 图
记者 龚丹韵
因为被明星触摸过,外滩的一只邮筒意外走红,粉丝们彻夜排队,只为了与邮筒合影。而淘宝上,类似于“明星同款”的衣服鞋帽、明星的签名照和用过的普通物品,一直都是抢手货。
于是有人感慨,“看不懂今天的年轻人在想啥”。过去,董存瑞、雷锋、焦裕禄等一批榜样成为那个年代年轻人的偶像;但今天,科学家、劳模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娱乐明星的一呼百应。
在刚刚过完“五四”青年节后,我们似乎需要重新思考这样一个话题:榜样对青年的激励作用消退了吗?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榜样?
榜样之思
榜样的学习,最终落实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换句话说,榜样能激励什么、激励到什么程度,是随时代、随世俗生活而变化的。
当榜样在去魅之后,今天能够成为青年心中真正理性崇拜的对象,正面临着消费文化与工业文明的挑战。
偶像和榜样不是一回事
已经退休的军事专家张召忠,一直深受年轻人喜欢,今年年初他召集一批90后开了微信公号,粉丝一下子突破40万。虽然他一直与年轻人近距离接触,但是在青年偶像这个话题上,他仍然有些想不通。
张召忠在文章中写道,做某个电视节目时,节目组请来的科学家们并没受到太多追捧,而那几位明星嘉宾,只要出现在下榻的宾馆,粉丝就会把宾馆围得水泄不通。每每看到这些粉丝的狂热,张召忠感慨,如果青年们能像崇拜明星一样崇拜科学家就好了。
网友们给这篇文章点了1700多个赞。
然而,谁都有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放眼全球,粉丝也不可能追捧科学家,犹如追捧明星一样。
偶像和榜样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何谓“偶像”?《说文》:“偶,桐人也”。上古时亦作“偶人”。《现代汉语词典》等通释为用土木等制成的神像,以供人膜拜,引申为盲目崇拜之对象。
偶像类型多种多样,没有好坏之分,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比如,可以是漂亮高挑的林志玲、肌肉发达的拳王泰森;可能是混迹江湖的古惑仔、老炮儿,也可能是商界精英如马云、乔布斯。在科技发达的当下,偶像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的人,也可以是电脑里模拟出来的“虚拟偶像”。
何谓“榜样”?在古汉语中,“榜”是一种矫正弓弩的工具,榜样,意为一种矫枉正曲的范式。如精忠报国的岳飞、炸碉堡的董存瑞、急人所急的雷锋、鞠躬尽瘁的焦裕禄。《现代汉语大辞典》 解释:“榜样是指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
偶像与榜样似乎都能引来人们追捧,也不否认有些偶像确实能激励粉丝,产生榜样的作用,但两者还是不同。人们喜爱、愿意效仿,并不代表其一定就是榜样,唯有凝聚了整个社会群体所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可以引人从善、催人上进,才能称之为榜样。
也有人甚至从心理上对两者做了区分:
偶像崇拜中,青少年对偶像是一种直觉的、感性的、疯狂的依恋和模仿,充满“光环效应”,如低自我信念、浪漫幻想、自我满足和自我迷茫等。相反,在榜样学习中,青少年的心理往往较为理性、实用,产生的是社会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