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
2013年,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县域经济发展给予政策松绑、资金鼓励。各县(市)围绕“十大重点产业”上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园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全省县域经济呈现综合实力提升、质量效益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由于区位和基础条件的限制,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也存在谋划不够、阶段滞后、水平不高的情况,急需破解难题,激活发展动力,加快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综合实力增强
1.经济规模继续扩大。2013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725.4亿元,比2012年增长12.6%,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6个百分点。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到46.8%,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达到24个,占64个县(市)的37.5%,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肇东、双城、安达、五常4个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分别达到499.4亿元、428.9亿元、380亿元和321.2亿元。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691.4元,比上年提高3875.4元,增长15%,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元的有27个县(市),占64个县(市)的42.2%,比上年增加3个县(市),其中有20个县(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7509元),增加5个县(市)。
2.投资总额快速增长。2013年,全省各县(市)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工作,投资规模扩大。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51.2亿元,比上年增长26.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7个百分点。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39.1%,,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有15个县(市)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00亿元,比上年增加6个县(市),其中,双城、海林、宾县、肇东、安达、宁安达到150亿元以上,最高的双城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4.8亿元。全年全省县域共签约项目4470个,比上年增加1371个,增长44.2%;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1675个,比上年增长64.2%。县域实际利用域外资金2840.1亿元,增长27.7%。
3.消费市场总体平稳。2013年,全省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总量占全省的27.9%,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7656.9元,有27个县(市)高于县域平均水平,列前5位的分别是:绥芬河市(29044.9元)、安达市(19374.9元)、同江市(15434.5元)、尚志市(14380.5元)、抚远县(14154.6元)。
(二)发展模式各具特色
各县(市)围绕资源禀赋、产业项目基础和区位优势,结合农业产业化、县域城镇化等实际,明确了不同的主导产业,确定了不同的园区定位,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依托中心城市型。五常市提出了“依托哈尔滨、打造新五常”发展战略,充分依托哈尔滨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文化等经济社会综合优势,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注重产业提升,注重园区培育,注重结构调整,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2013年,该市落户项目119个,计划投资额186亿元,“一区三园”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2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上缴税金6亿元,增长46.3%;其中园区实现产值60亿元,税金2.2亿元;22个项目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开工建设。肇东市围绕哈尔滨打造城市圈经济,努力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高端制造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生化医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文化产业、现代化大农业、现代物流业、新材料产业、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等十大产业。
2.口岸经济带动型。东宁县利用口岸优势,抓好中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倾力打造对俄经贸合作新优势。自2005年开始,在俄罗斯相继辟建了6个园区,其中,4个境外工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31.7亿元,入驻光伏发电、服装、鞋帽、木材、互感器等生产企业49户。2个农业园区累计投资突破7.2亿元。首创了跨境连锁加工模式。全力打造能源矿产、跨境连锁加工、绿色有机食品三大产业集群。2013年,绥芬河、东宁、同江实现进出口总额分别为82.4、27.3和18.2亿美元。
3.园区建设牵动型。肇州工业园2010年10月整合组建,3年里先后晋升省级工业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要是以农牧资源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产业项目为牵动,全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10月底,已有59个企业项目入驻,投资总额近100亿元。园区项目全部投产,年销售收入可达300亿元,实现税收收入12亿元;产业项目吸纳就业2100人,从事与园区相关产业人员1.1万人;龙头企业与120家合作社、1.7万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农民获益超2亿元。
4.他山之石拉动型。穆棱市在资源、地域相对优势均不明显的情况下,依托周边绥芬河、东宁、密山、虎林、牡丹江航空港、珲春六个口岸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从绥穆经济一体化到“绥穆新城”再到“一区三城”,该市走出了一条“借口岸光,打俄罗斯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4亿元,是2008年的2.6倍(现价计算);进出口总额2.5亿美元,是2008年的4.2倍,其中,出口额为2.4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96%。该市不断壮大五大产业集群,打造中俄进出口加工基地,带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5.特色资源主导型。宝清县依托煤炭资源和农畜产品优势,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发挥项目的支撑和牵动作用,逐步形成了煤电化和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项目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201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3.2亿元,是2010年的3倍(现价计算),全县财政总收入26亿元,是2010年的4.7倍。
(三)质量效益提高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各县(市)积极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0:35.8:33.2,调整到30.0:36.0:34.0,其中,第一产业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0.2和0.8个百分点。县域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7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21个县(市)高于县域平均水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好的县(市)基本形成了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2013年,我省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县(市)有14个,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分别为肇州(69.1%)、穆棱(58.7%)、肇源(58.6%)、杜尔伯特(57.2%)、集贤(56.2%)、安达(53.7%)、海林(51.5%)、宝清(48.2%)、林甸(48.1%)、友谊(41.8%)、桦川(41.8%)、肇东(40.3%)、宁安(39.7%)、鸡东(39.7%)。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县(市)17个,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40%,分别是绥芬河(86.5%)、木兰(51.1%)、北安(51%)、东宁(48.7%)、萝北(45.5%)、巴彦(45.4%)、双城(45%)、通河(44.8%)、漠河(43.5%)、五常(42.2%)、延寿(41.9%)、绥滨(41.9%)、宾县(41.3%)、依兰(40.4%)、尚志(40.4%)、同江(40.2%)、嫩江(40.2%)。第一产业比重超过50%的有10个县(市),分别为饶河(65.6%)、抚远(59.8%)、逊克(58.1%)、五大连池(57.1%)、呼玛(57.1%)、望奎(56.7%)、嘉荫(56.5%)、绥棱(56.1%)、海伦(51.4%)、塔河(51.1%)。
2.可支配财力增强。我省经过三年的产业项目建设攻坚,县域可支配财力逐步提高。2013年,全省县域实现公共财政收入280.2亿元,比上年增加35.7亿元,增长14.6%,公共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县(市)达到4个,分别为肇东18.4亿元、安达16.1亿元、双城11.6亿元、绥芬河10.4亿元,超过5亿元的达到17个。县域公共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比重高于县域平均水平的有34个县(市),其中,前十位的县(市)分别为:萝北(9.4%)、漠河(8.8%)、绥芬河(8.4%)、孙吴(7.6%)、方正(7.4%)、逊克(7.3%)、抚远(7.1%)、饶河(6.9%)、北安(6.6%)和延寿(6.3%);最低的克山县只有2.4%。
2013年,全省县域地方税收收入为16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县域地方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9.7%,有36个县(市)高于县域平均水平,其中,前十位的县(市)分别为:青冈(87.1%)、绥滨(85.2%)、同江(82.1%)、兰西(81.8%)、萝北(81.1%)、虎林(80.5%)、宾县(79.5%)、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78%)、饶河(77.8%)和林甸(77.7%);比重最低的是宁安,仅为36.2%。
3.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我省加快同步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为21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5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有5个县高于50%,分别为:肇州(68.3%)、肇源(58%)、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56%)、穆棱(55%)和集贤(53.5%)。各县(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都在80%以上,其中,46个县在90%以上,最高的克山县达98.6%,山地丘陵的一些县(市)由于部分地块不适合机械作业,农业综合机械化较低。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医疗条件改善。2013年,全省县域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数28.9人,有28个县(市)高于县域平均水平,其中,前5位的分别为:友谊(86.9人)、漠河(79.8人)、萝北(64.5人)、五常(63.1人)、北安(62.6人)。
2.师生比合理。2013年,全省县域中小学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为11.7人,比上年减少1.7人,各县(市)均在合理范围内,部分县(市)教师充足,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3.科教文卫事业投入大。2013年,全省县域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334.2亿元,人均水平达到1475.8元,比人均公共财政收入水平高238.6元,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投入显著增强。
4.社会福利事业有序推进。2013年,全省县域每万人拥有收养性福利床位数为34.9张,列前三位的县分别为:嘉荫(79.7)、望奎(70.6)和明水(67.3)。
(五)民生改善成效突出
1.居民收入水平提高。2013年,全省县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116元,比上年增加968元,增长11.9%。有26个县(市)超过1万元,比上年增加11个;有40个县(市)超过县域平均水平。列前5位的县(市)分别为:东宁(16695元)、绥芬河(14425元)、富锦(13296元)、虎林(13263元)和海林市(12973元)。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为16411元,比上年增2065元,增长14.4%。有42个县(市)超过1.5万元,比上年增加16个县(市);有2个县(市)超过2万元。人均收入水平。列前5位的县(市)分别为:绥芬河(24376元)、东宁(20793元)、海林(19250)、穆棱(19183元)和宁安(19111元)。
2.社会保障水平提升。我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善政策规范,强化服务管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成效逐步显现。2013年,全省县域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441.6万人,占城镇人口的65.3%,有20个县(市)超过80%。各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占应参人数的比重均在96%以上,其中,有8个县(市)达到100%。县域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06.3万人,占城镇人口的30.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县域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43.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0.5%,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县域登记失业率为3.3%,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有18个县(市)低于3%。
3.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上升。我省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各县(市)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在70%以上的县(市)有35个,比上年增加8个,在80%以上的县(市)有23个,比上年增加10个。
(六)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2013年,全省县域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81.6、4.1、14.1和9万吨,比上年分别减少9、0.3、0.9和0.4万吨,分别下降9.9%、5.8%、5.7%和4.2%。
2.空气质量达标率较高。2013年,全省有40个县(市)空气质量达标率在90%以上,只有4个县(市)在80%以下。
3.水环境质量改善。2013年,全省县域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好于上年,有29个县(市)达100%,44个县(市)在90%以上,比上年增加2个县(市)。有49个县(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比上年增加2个。
4.林地、草原面积较大。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我省县域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537和140.3万公顷,分别占县域土地面积的42.1%和3.8%。林地覆盖率在50%以上的县(市)有20个;草地率在10%以上的县(市)有13个,在20%以上的县(市)有5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谋划滞后
1.发展研究滞后。一是对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缺乏深入细致研究,导致产业项目引进、资源配置等重大决策产生失误,甚至有些项目开工之时就是亏损之日。二是研究挖掘县(市)情不够。对本地农业、旅游、文化、生态、人力、矿产等方面蕴藏的宝贵发展资源认识还浮于表面、开发还比较肤浅;三是对本县(市)政府拥有的资产情况、政府及企业负债情况、融资能力和融资空间以及操作办法研究明显不够,导致开发建设依靠政府财力多、依靠社会融资少,导致政府运行成本不断增加。
2.发展谋划滞后。一是在发展战略谋划设计方面,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寻求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提前量”气魄和前瞻性胆识明显不足,尚没有系统建立起农业大县—经济强县—全国名县的梯度发展目标。二是在谋划城镇发展方面,经营城镇和打造城镇的理念明显不足,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迅速集聚和合理流动、运作土地资本和地域空间、塑造城镇品牌方面层次不够。三是在推进发展落实方面,很多重点发展区域、领域、行业都有所考虑、有所部署,但在重大工作项目上升为全省乃至国家行为,努力使远大理想和宏伟蓝图在本县(市)形成实实在在的发展载体上差距较大。
(二)发展阶段滞后
1.城镇化刚步入加速阶段。2013年全省县域城镇化率为29.6%(按户籍人口计算),若按常住人口计算,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城镇化率为37.2%。从国际城镇化发展经验看,城镇化过程一般可分为起步期(城镇化率小于30%)、加速期(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成熟期(城镇化率大于70%)三个阶段,因此,我省县域城镇化刚刚进入第二阶段的门槛,城镇化仍然任重而道远。
2.工业化刚步入第一阶段。2013年,全省县域工业化率为32%。根据国际标准,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时期,60%以上为工业化时期,因此全省县域正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3.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范围在1.4—2.5之间,全省县域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按户籍人口计算2013年为0.93,按常住人口计算约为1.16,明显处在不合理发展区间,城镇化明显滞后工业化。
(三)发展程度滞后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不够。一是总量不大。2013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6725.4亿元,没有江苏省三个县级市(昆山、张家港、江阴合计为7771.2亿元)的经济总量大,比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吉林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少922.5亿元。全省县域公共财政收入为280.2亿元,仅比昆山市(243.52亿元)多36.68亿元,比吉林省县域公共财政收入少67.6亿元。二是人均水平不高。2013年全省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7万元,比吉林省县域人均水平低1.1万元。三是结构还不优。2013年,县域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0%,比吉林省县域低12.3个百分点,比全省和全国分别低12.5和20个百分点。四是财力还不强。公共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2%,比吉林省县域低0.3个百分点,比全省和全国分别低4.7和7.9个百分点;人均公共财政收入仅为1237.2元,比吉林省县域低649.5元,比全省和全国分别低2094.1和3831.4元。
2.投资拉动力明显不够。全省县域投资效益下降,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351.2亿元,比上年增加896.9亿元,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加757.3亿元,比上年下降158.2亿元,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增加的效果系数为0.174(即投资1万元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加1740元),比上年下降0.091。投资对公共财政收入增加的效果系数为0.0082,比上年下降0.0079,说明每投资1万元拉动公共财政收入增加额比上年减少79元。
2012-2013年全省县域投资效益情况 | |||||
单位:亿元 | |||||
年份 | 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额 | 公共财政收增加额 | 固定资产投资额 | 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增加的效果系数 | 投资对公共财政收入增加的效果系数 |
2012 | 915.5 | 55.6 | 3454.3 | 0.2650 | 0.0161 |
2013 | 757.3 | 35.7 | 4351.2 | 0.1740 | 0.0082 |
3.经济外向度明显不够。2013年,全省县域进出口总额为208.4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8亿美元,下降4.1%;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3.6%,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全省县域外贸依存度仅为19.2%,与全国平均水平(45.3%)相比差距巨大,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市)经济发展一直游离于国际、国内经济循环和产业分工之外,既没有参与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也没有有效地参与产业布局和梯次转移。
4.创新创造力明显不够。区域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不完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文化底蕴没有深度挖掘,城镇建设和发展缺少文化传承、缺乏文化元素、缺失文化内涵,城市文化没有达到应有的品位和风格;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全民招商力度不够,干部群众创业激情和能力没有达到应有的释放;高端人才缺失,适用人才缺少,创业人才缺乏,使创新、创业人才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三、对策建议
(一)政策驱动,形成利益补偿机制
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建国后,我省作为资源大省,为全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目前是很多企业停产破产了、煤炭开采成本高滞销了、原始天然林殆尽禁伐了、石油产量下滑了,只有粮食产量和商品粮调出量居全国第一位,默默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但粮食生产没有税收,不增加财力就不利于生产更多更好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也缺乏基础。2013年,我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列第2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列第29位,财力弱,收入水平低已存在多年。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下行压力沉重,地区生产总值仅增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2% 和1.6%,公共财政收入仅增2.7%。因此,应紧紧抓住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步履艰难、收入水平低的时机,向国家积极争取粮食调出利益补偿政策,由中央财政和粮食调入省给粮食调出省补偿,若按调出一斤粮食补偿一元计算,我省每年有近1000亿元的财政收入,是我省县域公共财政收入的近4倍,接近2013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277.4亿元),这将极大地改善我省财政状况,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二)规划驱动,降低同质化竞争
结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大规划”和《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弄清楚县域发展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在区域发展大局中谋划县域发展。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制定县域发展的战略、思路、举措等。县域发展定位的确定,既要跳出“一县一地”的局限,注重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布局和要求中来考虑,又要立足自身实际,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充分考虑与整个区域发展情况以及功能设置的相互配合,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特色以及与邻近区域的合作互补,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妥善处理城乡之间、产业之间、部门之间以及结构和规模、质量和效益、积累和消费等方面的关系,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凝聚各种力量、防范各种风险,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三)战略驱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1.实施追赶式发展战略。一是通过机遇追赶。要牢牢把握融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沿边开发开放这两个重大发展机遇,尽快转入产业提档升级、企业成长壮大、城镇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二是通过创新追赶。抓好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抓好管理创新,通过改革、改组、改造转变产业组织方式和企业经营方式,整合发展资源,增添发展活力,提升发展能力。三是通过攻坚克难追赶。要干实事,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升级步伐。要想新事,别人没有想到的事要想,别人没有做到的事要做,通过自身做事的超越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追赶。
2.实施投资型拉动战略。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具有正向的紧密关联度。我省县域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要素拉动特征。国际经验表明,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结构的共同演变规律之一就是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相对下降。县域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城镇化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对城市建设投入需求也处于上升期,自然对投资有更多的需求,具有强大的投资动力和投资空间,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要加快区域基础设施的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创造良好的区域投资环境。
3.实施增量式带动战略。一是抓好项目支撑增量。要确保重大项目优质提档,确保建成一批、新上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把项目建设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之产生巨大的发展增量。二是抓好产业隆起增量。要把产业升级作为县域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形成三次产业的新增长点。力促一产强,二产新,三产大。三是抓好企业成长增量。着力从能够促进企业成长和提高质量效益中寻求增量动力,使大型企业“大而强”、小型企业“快而活”。
4.实施城镇化支撑战略。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依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拉动内需的不竭动力,是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长远大计。一是把握好人口从业结构。引导人口逐步向效率更高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二是把握好增加人口密度。即追求人口密度产生的聚集效应。三是把握好城镇发展方向。规划好区域内重点开发、建设的小城镇,形成“小城市群”,支撑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轮廓和骨架。
5.实施增长极崛起战略。经济增长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其载体就是城镇、产业、部门、园区等增长极。一是深度谋划。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一定时期内还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强调均衡发展。二是突出重点。在区域上,要考虑形成县(市)、地级、全省区域层次上的系统性,与广大农村要有较强的联系性,确定优先发展的城镇。在产业上,加快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主导产业扩散效应,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三是制度创新。打造增长极,最主要的是要把资金、物资、信息、人才等稀缺资源聚集到发展潜力巨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优越区域,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地带,也就是增长极,再通过市场调节带动其它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