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院里的“幸福事儿”——黑龙江呼玛县探索“家门口”互助养老新模式
幸福大院一位居民在大院里晒辣椒(8月8日摄)。农村贫困老年人如何养老成为当下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之一。黑龙江呼玛县建设“幸福大院”让贫困老人“养老不离乡”,发动“能人”带动、互助养老形成良好村风,干群“结对子”、志愿服务精准扶贫,这一模式受到欢迎。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新华社哈尔滨10月24日电题:幸福大院里的“幸福事儿”——黑龙江呼玛县探索“家门口”互助养老新模式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许正、 王凯
农村贫困老年人如何养老成为当下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之一。黑龙江呼玛县建设“幸福大院”让贫困老人“养老不离乡”,发动“能人”带动、互助养老形成良好村风,干群“结对子”、志愿服务精准扶贫,这一模式受到欢迎。
幸福大院一位居民陪着孩子在大院里散步(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贫困老人“家门口”过晚年
呼玛县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东部,是林区少有的农业县。记者近日走进呼玛县红卫村,穿过一片片农田,来到当地人口中的“幸福大院”。
“幸福大院”里的平房错落有致,房子之间没有围墙,不少村民在房前屋后聊着天。院落中的柴火摆放得整整齐齐,道路两侧还建有栅栏花园,整个大院显得干净朴素。
呼玛镇镇长赵洁说,“幸福大院”是县里出资200余万元在2014年建成使用的,供36户困难老人家庭免费居住。“幸福大院”一经推出就受到群众欢迎,目前面向红卫村及周边两村贫困老人提供服务。
在住户徐秀云的新家,45平方米左右的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因孙女患有顽疾,家中靠徐秀云一人照顾。多年来,为给孙女治病,家里几乎花光了积蓄。新家为徐秀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屋子里冬暖夏凉,院子里也能放不少东西,现在我照顾孙女更方便了。”她说。
在63岁住户王泽花的眼中,大院是“贴心”的。政府知道我们爱睡火炕,就为每户垒起了大炕。第一年冬天窗户玻璃只有一层,县里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又给加了一层,冬天屋里再也不冷了。
赵洁告诉记者,大院接纳对象都是本乡镇具有基本生活能力的孤寡和贫困老人。在自愿前提下,经个人申请、村申报、镇审批的方式按照标准排序入住。大院所在地红卫村集体经济发展不错,距周围村屯的公共活动场所较近,满足了老人“养老不离乡”的想法。
幸福大院居民自家门前种的蔬菜和花卉(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能人”带头、互助形成友爱新村风
记者走访发现,贫困老人生活背景不同,管理起来却井然有序。茶闲饭后,许多居民开始串门、唠家常,大院四处充满“人气儿”。不少居民说,在这里生活感受不到孤独,有一大家子的感觉。
大家以民主的形式推选徐秀云为院长,王泽花为副院长。院里孤寡老人多,她俩负责日常维护和照看。渐渐地,其他居民也被带动起来。“身体好的帮困难家庭劈劈柴、搬搬煤是常有的事儿。”王泽花说。
不少居民说,互帮互助让他们感觉成了“一家人”,他们集体研究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让“幸福大院”有了干净模样。每年,政府还购买生活用品对卫生好的家庭予以奖励,调动了大伙的积极性。
“到了夏天晚上,大家最喜欢在路上扭秧歌,活动筋骨,有的老人还聚在一起下棋、打扑克。”徐秀云说,去年春节,大院居民到自己家里过节一起吃了顿团圆饭,还收到了镇上干部送来的梨和苹果等慰问品。
村民们说,“不设围墙”的大院在安全管理上也很细致,“就连刮风下雨都通知”。村干部经常进行注意事项的宣传教育,嘱咐老年人注意用火、用电安全。他们还经常深入家中检查房屋使用情况,对安全隐患提早发现和消除。
幸福大院里的居民在晒太阳、聊天(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幸福大院”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
据呼玛县民政部门统计,呼玛县有人口4万余人,60岁以上人口有8800余人,其中近1000名老年人是低保户。
“大家还缺点啥?”许多居民说,不少干部进门后常把这句话挂嘴边,当地干部对老人们开展了多方结对扶贫。医疗队每年进大院为老人服务两次,当地志愿者也经常到这里献爱心,大院每年接受志愿服务达60余次。
呼玛县县委书记杨刚说,呼玛县本着“政府建设、无偿使用、集中居住、互助养老”的原则建设“幸福大院”,自主探索出一条“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帮互助”农村养老新模式。
当地干部认为,“幸福大院”受欢迎在于它满足了许多人“离家不离村,就地抱团养老”的想法。院址选择在经济发展情况较好、距离老人原居住地较近地区,调动“能人”的积极性则更容易拉近群众距离。“幸福大院”可谓“地利人和”。
赵洁告诉记者:“互助养老对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做贫困老人的知心人,不仅在生活上‘结对子’,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让老百姓信任你,和你聊知心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