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等多地陆续启动职称制度改革 观念在改变

20.10.2015  12:05

  部分地区职称改革举措 制图:李姿阅

  前不久,人社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小学教师也可评定正高级职称,让争议多年的职称评聘制度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其实,广东在2013年就做出尝试,目前,已有两名科研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小学校长当上了“教授”。

  无独有偶,广东另一项职称改革的举措,也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为推动应用型研究发展,创造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氛围,科技人员有成果、无论文也可申报高级职称。

  职称是一个令人纠结的话题: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它仍是不少行业和单位人才评价的可行机制,并与薪资等级直接挂钩;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职称评价标准体系中的某些方面日益显得不合时宜,不仅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甚至成为科研进步和创新积极性的障碍。

   标准有调整

  论文不再是标配、职业天花板被捅破……

  广东9月1日起开始实施《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根据这一新规,今后评职称,论文不再是“标配”,研发高新技术并成功转化,也可申报正高职称。例如,《意见》中规定:如果一个技术人员有多个技术转让项目且交易额累计达到100万元,并且能够撰写相应的技术报告,就可以用技术报告代替论文。

  “我所接触的企业科研人员,他们实践能力非常强,但没时间坐下来写论文。”对此,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环境微生物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许玫英坦言,“从论文向科技成果转换的导向,对于在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员来说,有利于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研究和开发上,避免为发论文和跑科研项目而费心费力,将引导更多科技人员参与技术创新。

  广东另一项围绕职称改革的举措正在改变着中小学老师的职业晋升之路。按照过去的规定,中小学教师最高只能评到副高职称,这个天花板让很多教师退休前一二十年只能原地踏步。2013年底,广东出台《广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改革后,教师分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五个等级。

  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校长彭娅今年47岁,从最初的数学老师,到后来的班主任、教导主任再到小学校长,她已经在基础教育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改革方案发布的那一天,彭娅感到既突然又兴奋。因为和不少身边的教师一样,她已经在副高位置上“”了好多年。

  彭娅透露,中小学老师想要申报正高级职称,对其担任班主任的年限、带班所获奖励、课程教育、学生或家长满意度等都有硬性规定。

   观念在改变

  在一些行业、一些单位,职称已不再与晋升、薪金挂钩……

  曾经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刘先生,现在已跳槽到一家企业,他这样看待职称:“现在考职称还有什么用?你有多大的能耐就给你多少钱,谁管你有没有职称?”在他看来,如今职称已经大大贬值,许多单位都根据个人所在岗位决定其薪资水平。以前,为了评上高级经济师的职称,他忙碌了近一个月时间,要考英语、计算机,还要准备论文,投入大量精力不算,还花了1000多元钱,而评上后,工资每月仅涨了几十元钱。

  与刘先生感受到的变化一样,如今,职称已经在很多行业和企业内逐渐被淡化,员工的收入水平一般不直接与职称挂钩,要提拔任用,往往也是视个人能力、业绩而定。特别是在依靠竞争取胜的私营经济领域,人才衡量的标准,已经由市场说了算,职称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这种用人观、职称观,也逐渐延伸到一些市场化改革较深入的国有企业。一家“中字头”电信运营商广东分公司的员工说,如今没职称照样能做经理、分公司总经理,业绩好照样奖金多、收入高。“当然,每年公司也会给大家发一个报职称的邮件,有兴趣的就申报,但报的人很少。

   期待更深入的变革

  岗位分类管理、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一些单位,职称在贬值。但不能否认的是,在不少单位,职称依然是衡量人才的有效标尺。广州某事业单位人事部经理赵先生说,目前社会分工细,人才流动频繁,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一个人的技能和学术水平,职称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是对一个人业务水平的总体评价。“特别是在经济效益型指标不明显的情况下,很难用业绩来作为评价人才的标尺。

  既然目前还没有更好的人才评价制度来替代职称评聘,可人们又对现有的制度有诸多不满,改革就显得必要且急迫。不过,目前已进行的改革,主要是在申报、推荐、评审的方式、程序上进行技术性的改进和完善,并未动摇职称制度的总体框架。从管理上看,设岗和聘后管理工作薄弱,在职称的申报、推荐、评审和评委会的组建与调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漏洞。

  目前,湖北、山东等地已经启动了针对高校、医院的岗位分类管理改革,尝试对教师、医生等设立不同类型岗位,设置不同的职称评价标准。相关专家表示,改革职称制度,就要通过更加细致的分类管理,建立起符合各个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和社会实际需求的评价体系。(本报记者 贺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