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中国大妈的“精神保健品”
每天早晚,居民区附近的空地都会迎来一群大妈。她们打开音箱,迅速整齐列队,踩着固定的节拍,摆着简单的姿势,在节律中缓慢行进,一会儿伸手、一会儿蹬脚,愉快地“舞蹈”起来。这几年,广场舞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但民众对这项活动褒贬不一。近日,有文化部官员表示,部分广场舞有低俗化倾向,把广场舞再一次推向风口浪尖。
零下30度也要坚持
9月12日上午8点,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太阳当空,天气晴好,城市广场上响起了《荷塘月色》的歌声,二三十人挥动扇子翩翩起舞。领舞的孙阿姨今年58岁,早在十几年前那波下岗潮就离开了单位。“那些年生活艰难,每天想的都是怎么赚钱养家,让儿子生活得更好。”如今家境好了,儿子去了济南工作,老两口的生活似乎没了奔头。“年轻时没培养什么爱好,老了天天在家憋着也怪难受的,幸亏有了广场舞解闷”
广东省河源市的李大妈,舞龄已有5年。她是一名退休教师,身边的舞伴多数也是退休公务员、单位职工等,其中五六十岁的女性占70%。“退休后每天就只忙家务,时间长了就烦,觉得很没意思。参加‘跳操队’以后,认识了一群与自己年龄相仿、爱好相似的朋友,跟她们在一起心情变得很好。”李大妈还说,跳舞的人并不是网上揣测得那样,都是文化素质低的人,“我们不扰民,选歌不低俗,请不要戴有色眼镜看我们。”
在北京市朝阳区,位于东四环边的红领巾公园景色秀丽,记者在公园正门东侧的广场舞队里见到一位年轻的刘小姐,她说:“我妈非常喜欢跳广场舞,她跳了半年,体重减了5斤,血压降下来了,人也精神多了。从那以后,我自己有时间也会跟着跳。”刘小姐说,过去老妈的生活就是上午做家务,下午看电视,晚饭后接着看电视,人都憔悴了.现在她每天早晚来公园跳舞,既能活动筋骨,又能认识朋友,整个人开心多了。
在中国,广场舞的流行势不可挡。在广场舞“发源地”———东北更是所向披靡,风雨无阻,有些“舞团”甚至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顶着冰霜,按时按点去跳舞。如今,中国广场舞已经跳出国外,在莫斯科红场和巴黎卢浮宫皆留下了广场舞的“身影”。那么,中老年人,特别是大妈们为何对这种活动乐此不疲,甚至成了瘾?
集体跳舞为何上瘾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建明教授说,广场舞就像中老年人的“精神保健品”,健身功能是次要的,主要还是满足了内心情感需求。
第一,广场舞是新的社交平台,满足了老人对交往、陪伴的需要。与上世纪末流行的气功热类似,广场舞是中老年人的新社交纽带。这一代人赶上了“上山下乡”、下岗再就业,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他们大都提前退休,单纯靠家人有限的情感交流难以排解孤独。加之城市人际关系冷漠,而人是群居动物,有强烈的社交需求,广场舞这种接地气的形式,就将中老年人聚集起来了。
第二,集体主义烙印让国人天生爱扎堆。中国是集体主义根深蒂固的社会,不太强调个性。因此,才会出现喜爱扎堆、跟风攀比、抢购商品的趣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集体为成员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同伴是自己的依靠,大家更敢于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也是少数舞队为何敢于大肆扰民的原因。形成集体后,人们会激发勇气、变得外向,那些不会跳舞的人和内向的人才能勇敢地舞起来;但他们也可能更自私、蛮不讲理、不顾他人感受。
第三,广场舞的“主力军”,中国大妈大多赋闲在家、心态消沉、消息闭塞。最好的年华已经消逝,更年期带来一系列身心不适,家中年轻人往往漂泊在外,婚姻也归于平淡……女性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家庭,当家庭对她们的需求减少了,不少女性就体验到低价值和危机感。跳舞能结识很多境遇相似的“同志”,人生不再孤单,生活有了盼头,她们更能感到存在的价值。
第四,跳舞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将情感抒发在舞姿上,释放内心积压的“心理垃圾”。舞蹈是很多女人深藏于内心的梦想,而广场舞节奏明快,舞步简单,容易学习,强度不大。舞队还有很强的包容性,没人因为你跳得不好而肆意嘲讽。只要高兴,就跳一场,曲终,去留随意。
积极倡导利大于弊
李建明说,其实美国也有广场舞,叫做“尊巴”,也十分受欢迎。广场舞属于老年人的圈子,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不再单调。不可否认,广场舞的确存在许多问题,如常被拿来说事的“扰民”现象;有的舞蹈队里等级分明、派生小团体、人际关系复杂;跳舞大妈集体遭遇诈骗等。针对种种问题,文化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规范管理,让广场舞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无论如何,广场舞依然是利大于弊,它为中老年人带来了生命力和展现个性的机会。另外,广场舞是一个平台,让中老年人能基于爱好形成更多兴趣小组,如读书、做志愿者、跑步游泳……虽80、90后由于本身喜好丰富多彩,年长后不太可能跳广场舞,但要看到这种集体活动的种种好处。社会各界应对这个活动给予理解和支持,以促进社会多元、人群和睦相处与社会和谐发展。
生命时报记者 张 杰
编辑:毛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