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循环利用撬动桑蚕产业绿色发展
据新华网南宁10月19日电(记者钱春弦、单儒超)蚕蛹可做食品,蚕沙可发酵成农家肥,桑枝可用以种植食用菌,循环利用已经贯穿在广西宜州桑蚕养殖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
记者在宜州市一家菌厂的大棚里看到,五层的架子上摆放着数万个食用菌菌棒。农民石忠胜说,菌棒均由桑枝粉碎后制成,制作菌棒的桑枝是从农民手中买来的,每吨收购价在300元到400元之间。
“一个菌棒一批可以长出1两多的食用菌,在整个冬春季节可以长七八批,而食用菌的价格在每斤5元到6元,一家农户每年光凭这些食用菌就能赚到1万多元。”石忠胜说。
宜州市桑蚕办主任韦杰说,宜州适合养蚕的时间一般为4月至11月,冬春季节不适合养蚕。作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宜州农村地区基本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每年会有30万吨桑枝在冬季被砍掉。
“桑枝燃烧效果差且烟尘多,放在地里又容易滋生细菌、污染来年的桑园。于是我们从2008年起就从福建引进了适合桑枝种植的菌种,冬春季就养在空出的蚕房中,反季节就种在大棚里,既环保销量也不错。”韦杰说。
韦杰告诉记者,废菌棒还可以和蚕沙一起加工生产为生态有机肥,“可以说在整个种桑养蚕的过程中没有废料,每一样看似没用的东西我们都争取把它用干用净。”
蚕虫结茧之后,干茧将通过各村屯的集散点运往缫丝厂。记者了解到,缫丝厂生产一吨干茧丝,同时会剩余两吨半的蚕蛹无法处理,通常拿去做饲料。在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的展示柜台上,这些其实营养价值颇高的蚕蛹“变废为宝”,经加工后已变为可以直接品尝的食品。
总经理唐映珊告诉记者,蚕蛹食品在广州的超市销量不错,也大量出口到韩国和泰国等国家。
唐映珊说,在缫丝厂的生产过程中,不仅蚕蛹的价值得到最大利用,一些不适合用于缫丝的蚕丝,也被收集起来做成了蚕丝被。“比如两个蚕结成同一个茧,拉丝过程中很容易断开,这种丝就可以拿来做蚕丝被。”唐映珊说,蚕丝被已是缫丝厂的重要副产品之一。
宜州现有桑园面积32.8万亩,占到广西总桑园面积的七分之一。从2005年起,宜州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大桑蚕生产基地县(市),近年来又一跃成为广西第一大白厂丝生产基地县(市),桑蚕产业已成为宜州继蔗糖产业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完)(编辑: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