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突发事件中如何寻找突破口?

18.11.2014  13:18

  2013年1月11日晨6时许,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发生一矿业公司通勤车爆炸事件,新华社领先所有媒体发出第一条消息,随后驱车5个多小时赶赴现场,几天的采访中疑团笼罩,当地多次回避媒体记者采访。记者围绕种种质疑寻找突破口,发出有力度稿件迫使当地接受新华社独家采访,在整个突发事件报道中始终处于引领位置。 

   第一时间滚动伤亡消息 

  双鸭山市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城市,多数人从事着与煤炭有关的工作,煤矿安全事故多发。记者在平时的采访中与一些矿工建立联系,多渠道交朋友发展线人,以力争突发事件中及时准确获得信息。

  11日早上7时许,一名曾经采访过的矿工给记者打电话说双鸭山有辆车爆炸了,好像死了不少人。记者向当地宣传部简单核实了死伤情况和事故原因后,领先所有媒体发出第一条消息。上午近10时,双鸭山当地传来一个100多字的材料称双鸭山市中兴矿业公司通勤车发生爆炸波及对向行驶的面包车,有7人死亡。记者询问了受伤情况后滚动了第二条消息。

  向分社签发人汇报情况后,文字、摄影、视频记者集合出发前往爆炸发生地。5个多小时的行程中,记者不断给当地的朋友打电话了解情况,并时时更新网络微博最新情况,他们普遍反映出事车辆的矿主在当地很有势力,拥有多个矿井和砖厂、洗煤厂等,死亡人数可能不止7人等。我们意识到爆炸内情可能没有官方通报的那么简单。

   线索中断

  到达双鸭山时天已经黑了,我们直接赶到收治爆炸伤者的两所医院及爆炸现场采访。离开医院时,有人往我们手里塞写有手机号码的纸条,电话里爆料者称有尸体被偷偷运往往周围县市的殡仪馆,对方表示这是煤矿事故多发的地方惯用的处理方式,将死者尸体拉到较远地方的殡仪馆偷偷火化,再支付给家属一笔费用封口,不被人察觉。

  第二天我们再次分头采访医院伤者,希望获得更多线索。在企业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双重监视下,伤者及家属不愿多说,但我们仍私下得知当天夜里有人威胁他们不要乱说话,不要接受媒体采访,否则连治病钱都不给。一些伤者还收到了“封口费”。这起事件涉嫌瞒报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我们便前往双鸭山市殡仪馆求证,希望能获得蛛丝马迹。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很警觉,我们从外围没有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正当我们打算离开时,殡仪馆的保安说公安部的人要来,让我们停在楼前的车挪一下位置。我们当即决定跟在公安部的车队后面,一名记者混到公安队伍中看到了存放在殡仪馆的7具遇难者尸体,另外两名记者在外围遇到赶来的死者家属,进一步了解情况。

  随后,我们又跟随公安部的车队到达爆炸现场,并旁听了他们在当地派出所分析爆炸原因的会议,拿到警方绘制的事发车辆人员示意图,独家获得第一手的宝贵信息。我们发现爆炸的通勤车上有7人名字标红,其中一名已从家属处证实在爆炸中死亡,而另一名已证实在爆炸中死亡的人名却不在其中。

  为获得确凿的证据以证明是否瞒报,我们决定跟着爆料人到双鸭山周围县市的殡仪馆一一排查。沿着当地人指的捷径,我们颠簸了近3个小时山路,到达第一个殡仪馆时已经天黑,考虑到殡仪馆可能会悄悄处理尸体,记者和爆料人买了烟酒自称是死者朋友赶来送最后一程。如此辗转3个殡仪馆均没有收获,这一线索就此中断。

   寻找新突破口

  当晚6时许,返回的途中记者接到当地宣传部的最新通报,称爆炸死亡人数有变化,有4人在医院医治无效死亡。我们随即致电两家收治伤者的医院,两家医院负责人均表示爆炸中送来的伤者救治情况积极,没有出现死亡的情况。疑窦顿生,我们致电当地宣传部要求采访调查组成员这四名死者从何而来,但至当日深夜也未收到当地的正面答复。

  从线人处获悉,爆炸中的伤者可能存在分流的情况,其中一些可能在官方没有公布的医院接受治疗,我们还到当地其他医疗机构采访,最终排除了这一可能。

  第三天,我们兵分两路,一路记者留在宾馆与官方接触要求采访,另一路记者又到双鸭山市殡仪馆了解新增的4名死者情况。新的疑点出现,也成为采访的转机。记者在殡仪馆登记的册子中看到这4名死者的尸体事发当天就已经送到,11名死者同一天运到殡仪馆,而官方第二天晚上才对外公布这4名死者的情况。

  我们注意到,其他媒体也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当地瞒报的痕迹,在多家媒体的多次要求下,当地公布死者名单,但未解答媒体的任何疑问。采访未果的情况下,有媒体发稿质疑爆炸伤亡人数可能存在瞒报。从涉嫌同一辆车既运载炸药又载人,到锁定目标嫌疑人涉嫌自杀性爆炸,双鸭山通勤车爆炸事件转变为一个刑事案件,因没有有力的证据,且不确定种种疑团背后的动机,再三斟酌后我们抛开了涉嫌瞒报的写作角度,从爆炸事件中的疑问及当地政府的回避态度着手,采写了新华调查稿《政府态度暧昧 内情疑云重重——双鸭山市通勤车爆炸事件追踪》,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经验总结

  稿件发出后,当地开始主动与记者沟通接受采访,新华社独家采访到当地对质疑的回应与案件的种种细节,并通过网事客户端发出稿件《独家专访:直面双鸭山爆炸案三大疑团》,对内则反思一个刑事案件为何被质疑为瞒报事故,提出应吸取此次事件中的信息沟通不公开、不透明等教训,以避免类似公共事件中因信息沟通不畅损伤政府公信力。为避免在劳资纠纷、工伤维权中引发社会模仿效应,对于犯罪嫌疑人作案步骤、细节等我们没有做过多报道。

  总结这次突发事件报道的经验,我们认为有两点值得分享。

  首先,多渠道发展线人交朋友。这些当地的朋友能让记者第一时间获知最新消息,是突发事件采访中了解真相的渠道之一。

  其次,采访中要随机应变。分社一位经验丰富的记者常说,好的记者要有被从门口赶出去又从窗户跳进来的本领,记者应该在保护个人安全的前提下,随机应变。这次突发事件中很多关键信息都通过灵活应对获得,包括殡仪馆及警方内部的信息等,若非判断及时极易错失机会。

  这次报道中也存在一些遗憾,如没有充分利用微博发稿,缺少评论性稿件等,以后的报道中可以弥补。(本文作者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工商部副主任)(编辑: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