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航天校友张邦宁:“那是一段值得我永远怀恋的时光”

13.06.2014  01:14

          哈工大报讯(吉星 文/图)“30多年了,我一直对母校心怀感恩之情,在哈工大学习、生活的4年我至今念念不忘,那是一段值得我永远怀恋的时光。”原资源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张邦宁校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说了这样一句话。
          张邦宁1946年11月出生于重庆市永川县,1966年7月毕业于北京清华附中预科。随着全国范围内“上山下乡”运动展开,1967年张邦宁作为“知识青年”来到了黑龙江农垦绥滨农场,一直到1978年。这一年,32岁的张邦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
          “那个时候哈工大尊重人才的风气就非常浓郁。”张邦宁回忆说,学校各个方面都积极地为学生们创造最好的条件。刚入学不久,学校就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询问大家今后的志向,了解新生入学后有什么问题。
            那真是一个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时代,校园里天天都张贴着各种讲座和报告会的海报;课堂上学术气氛非常活跃,有问题都可以直接打断老师;自习室中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唯恐浪费了一丁点儿光阴。在学习最紧张的时候,夏天很多同学都躲在教室里通宵学习,熄灯了就用煤油灯,实在困得不行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醒来继续学。用张邦宁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想抢回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要用百倍的努力追回已经失去的岁月。”
          张邦宁学的是光学工程专业。光学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快速发展的学科,当时专业课非常多,物理光学、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倘若没有名师指导,很难啃动光学测量原理、误差分析等等这些‘硬骨头’。我们非常幸运,有张武祖教授这样的好老师,他能够把深奥的知识讲解得非常透彻,让我们把基础的理论、概念、原理弄得非常清楚。”张邦宁坦言,正是在大学阶段夯实了专业基础,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自己才能够在业务方面如鱼得水。
          1982年毕业后,张邦宁开始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8研究所从事航天遥感器研制工作。张邦宁通过在航天相机研制中的工程实践,提高了对各种技术难题的分析、排除和认识的能力。在发射基地现场处理相机问题时,张邦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得到了遥感卫星专家的认可,很快成了技术骨干。从设计师、主管设计师、主任设计师一路走来,张邦宁经历了重重风雨,更迎来了成功的彩虹。他深深地牢记母校的教诲,深知“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不畏艰险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峰。”30年来,他先后参与了从航天返回式胶片型遥感器到实时传输式遥感器等多种航天光学遥感器的研制工作,几乎见证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航天光学遥感专业的整个研究发展历程。
          张邦宁参与研制的多个遥感器运用在多颗卫星上,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资源一号卫星。备受关注的资源一号卫星是中国和巴西共同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又称“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一号”,被我国领导人称赞为“南南合作的典范”。1990年,中国和巴西达成政府间协议,共同研制地球资源卫星,以填补两国在有关领域的空白。遥感器研究是资源一号卫星最关键的部分,涉及光学、机械、光学控制电路、信号电路、热学等多个学科,其核心技术只掌握在极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资源一号卫星携带了3台遥感器:我国研制的可见光-红外线多光谱扫描仪(简称“红外相机”)和高分辨率CCD(电荷耦合器件)相机及巴西研制的广角成像仪。其中,张邦宁所在团队研制的CCD相机成为重要的技术突破。广角成像仪具有很宽的地面覆盖,但空间分辨率低。而CCD和红外相机则可提供采样区域的详细信息。此外,CCD相机还具有侧视定点观测能力,使任何先由广角成像仪检测到的现象最短3天内可得到侧视“放大”观测。
          1989年冬天,张邦宁被正式确定为CCD相机项目负责人,带领整个研制团队攻关。经过几年时间的奋战,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CCD相机终于在1992年完成样机设计。1999年10月14日,资源一号卫星01星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发射成功后为中巴两国获取了大量有关地区的地球数据和卫星图片,在农林、海洋、环保、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后,张邦宁又以副总设计师的身份参与了资源一号卫星02星、02B星和02C星的研制,均取得圆满成功。在研制过程中,他协助总指挥、总师将立项论证、方案设计、CCD相机分系统研制、整星赴巴西工作、回国后的电测、试验、赴太原卫星发射基地的全部工作圆满完成。卫星在轨运行后,他配合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对卫星的成像质量测试予以技术支持,以良好的工作质量保证了卫星的图像质量水平,特别是资源一号卫星02C星的图像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
          “中国航天事业是个系统工程,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往大海里添一滴水。让我骄傲和自豪的是,中国航天事业里不乏哈工大人的身影……”张邦宁表示,在哈工大求学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打牢了专业基础,养成了规格严格的严谨作风,并且得以明辨事理,对人生目标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矢志不渝的追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张邦宁说,4年的光阴确实短暂,学的东西也有限,但在校期间提升了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会不懂的知识,掌握不知道的技术”奠定了基础。
          “哈工大的教育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强化了不断创新、力争国际前沿的意识。”在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工作经历之后,张邦宁寄语母校学子一定珍惜在校的时光,踏踏实实学习。哈工大人的作风就是踏实认真、严谨务实,而正是千千万万像哈工大人这样的中国人支撑起了共和国的大厦。张邦宁还建议母校学子,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不要过于看重个人的成功和失败,财富、荣誉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当下进行的过程体验和这个过程之中最真实的自己。


张邦宁校友

 

编辑:柳晨晨 来源: 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