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这样介入公共生活
马耳山艺术计划是一场当代艺术大规模介入公共环境的行动,以文献展的方式,并把展览从专业美术馆里置换到城市中心的商业空间,与更多的人接触,在商业空间举办艺术展国内国外虽已不鲜见,但所展多是已完成的艺术品,而像这种把艺术家创作的完整过程呈现出来,并囊括众多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样式,针对同一个情境发生的过程艺术展,却还是罕见的。百名艺术家以当代艺术视野进行的思考和行动过程,对一个大多数人群不了解或不关心当代艺术的城市来说,可能更有意义。
废墟:记录城市的情感印记
在沈阳大型购物中心华府天地二层,记者见到了从哈尔滨走出的艺术家李岩,他的身后是一个4000平方米的“迷宫”,这是由沈阳近郊的一处“鬼城”——马耳山荒弃的数百烂尾空楼,而引发的行为艺术展《爱慕·马耳山艺术计划(第一回)文献展》现场,以影像、声音、文字、实物等记录和再现百余位艺术家各自在马耳山鬼城活动一天的自由艺术行动。
这百余位艺术家囊括绘画、影像、音乐、戏剧、文学等不同门类,知名的,不知名的,本地的,外地的,全部出于自愿,他们自行安排,以各自不同的介入方式,在马耳山鬼城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一天。这一天,展览组委会派工作小组跟随,协助对艺术家表现活动的文献记录。马耳山艺术计划文献展就是通过这些文献记录和行动时的相关实物整理提炼出的。
文献展的发起人是鲁迅美术学院李岩(彦伯)教授和旅加艺术家、策展人刘艺。李岩曾是哈尔滨画院专业画家,作品多次获国家及省市的奖项。1999年调到母校鲁迅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李岩在哈尔滨期间就搞过一次石破天惊的实验艺术展。1995年哈尔滨画院从旧址中央大街3号(曾经是鲁艺的旧校址)搬出,李岩在还未完全拆除的二楼露天残壁间,举办了这栋楼里的最后一个展览“李彦伯装置作品展”,展品大多由实物井盖为主体构成,它意在揭示某种粗糙的原始构成,比如,井盖的残口悬着一个被捆绑的剪子,剪刀口含着绳子,两个向外拉扯的力,平衡住剪子的重力,使绳子永远无法剪断。这些作品把不搭界的东西进行视觉上的并置与混合,使观者产生自发的联想和思考,因为这样的构成超出了本身所有的意味,即产生了图像表意的不可控延伸。这个作品展,哈市各媒体都予以了报道。
李岩教授说,最初萌生马耳山艺术计划的构想还是在两年前,途经位于沈阳城南苏家屯区马耳山生态农业区域纵深处的一片山坳,偶然发现了这片被弃置的荒无人烟的别墅群,周围的坡地长着苞米,沉寂的空气中有一种森严和沉重之感,让人震撼。回来他与好友刘艺谈起这个经历,刘艺大感兴趣。计划就这样诞生了。
当代“鬼城”与心灵碰撞
今年三月,“马耳山艺术计划”小组成立,小组由美院教师、自由策展人、职业作家和在校研究生组成。这是一个大型独立当代艺术项目,艺术家们开始进入到马耳山山区空置的200余座别墅(菲菲澳家庄园),在各自选择的房屋环境实施为期一天的自由艺术行动。从三月到九月底七个月内,先后有一百多位各个门类的艺术家自愿参加进来。“马耳山艺术计划”到九月底共采集了百余件艺术家作品的完整资料。这个文献展并未选择传统的美术馆,而是选择了繁华的商城,以与更多擦肩而过的人接触。
“鬼城”,无疑是现代中国的一个令人惊悚的景象。在参观文献展的前一天,记者在阴霾和时断时续的阴雨中,乘车驶向沈阳近郊马耳山。在出现荒野的地段,首先看到的是零星出现在山包间的张着黑洞洞孔洞的楼房,空的楼比空的荒野更阴森。但是接近路边的山包下,还可见依稀的住户。车在一处水面近处停下,湿滑的沙土路,通向玉米残梗间的一片模糊的死屋。世界末日的景象?天快黑了,这片死屋是与后面的山形结为一体的。
我们走入一处小楼,裂开的窗口和门洞,墙上依稀可见艺术家们留下的抽象的玉米丛,这墙上象形的玉米据说创作时与延伸到屋墙下的玉米地是连为一体的。这片烂尾楼已荒废16年了,农民自行把土地延到了房基下。
在文献展的“迷宫中”,李雪峰的展品是更直观的一类,它是将霍珀经典的画与他想像的唐僧师徒取经后进入这座现代“鬼城”的情境并置在一起,唐僧师徒由真人扮演,他们与“死屋”相接的姿态与霍珀的画的人物房屋一一对位,这样拍摄出的照片再与霍珀的画并置在一起。
李雪峰说,如今的马耳山很像霍珀画中呈现出的气氛。霍珀画中的人物通常没有表情,《西游记》中取经后的唐僧师徒想必也会莫衷一是,住入我们的“鬼城”,想必回到了他们习惯的耕作,他们也许真的自在了,但是外面投入的视野,“鬼城”却还是明晃晃地存在着。
李雪峰现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生,他说他的创作源于前一段所上的“临摹与转换”课程,马耳山提供了灵感的契机。
人与自然、空间关系的个性阐释
刘立宏的展品是一系列从残墙的洞口,摄取荒野中荒弃的残楼,即残墙的洞口自然形成了影像的框架,它与外部的残楼和荒地构成某种几何关系。刘立宏是鲁迅美术学院的教授,他说,来马耳山之前,脑子里想到的是北方秋天的土地,但废弃的楼群让他立刻意识到某种吞食,某种荒凉,是与城市的消长相联系的。剥蚀的墙壁和窗洞,为秋天荒野的荒弃景象提供了某种异样尺度。
李春锦是独立摄影师,他的展品是人体与断壁残墙、窗洞楼顶、无扶手的楼梯等的各种造型组合。有录像,也有提炼出的照片。李春锦说,他把马耳山残楼当成一种特殊的空间载体,人是被抛入这里的,就像子宫、老屋、学校、社会等等,但这里可以体验到那个原初。他请了四个模特,每个人气质都不一样,非洲黑人和另一个男模特做了几组裸体,与马耳山的空旷残楼相映,可以感受到鸟鸣后的静穆和原始回归。
任海丁的展品是放大的一片盲文和附加的文字解说。原行为操作是醮马耳山旁的湖水,在一处残室的地面写下一段盲文。盲文是对马克思一段讨论商品属性的话“衣服只有在穿着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它的属性,一栋无人居住的房子不是一栋真实的房子”中的后一句的改写,改成“一栋无人居住的房子不是一栋真实的房子?”虽然是盲文,但用水或类似墨点给出,盲人的手对之也必然是盲的,并且做为盲文,普通人自然也只有盲视。于是,这个晦涩的表达,与旁边的解释共同构成了某种吊诡。
此次文献展在四千多平米的大厅内重新设计搭建了展场空间,把每个艺术家的简介、方案、实施过程的图片、影像、实物和访谈内容,以及艺术计划小组每一次行动过程的日志全部客观详实地呈现出来。展览将延续两个月。伴随这个展览,还安排了定期或不定期的音乐、戏剧等表演,以及各类专题的论坛、研讨会、诗歌朗诵会等。记者正是因参加展览会举行的诗歌朗诵会,而目睹了这个令人震撼的超出常规的原艺术展的。这里的原艺术指还未被定型化的艺术模式所完全捕获的艺术行为和表现。
马耳山全景。
筋斗云去哪了? 李雪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