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补贴为何成“苍蝇”分食“蛋糕”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立案侦查涉及民生民利的职务犯罪34147人,在农业补贴、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领域查办的职务犯罪就达12748人。
各项扶贫涉农资金堪称农民群众的“救命钱”,如何成为谁都想、谁都能分上一块的“大蛋糕”?
记者在基层调查发现,随着各类惠农资金拨付力度不断加大,这些“民生蛋糕”成为不少不法分子渔利的目标。从村官到乡镇干部,从农牧部门到扶贫部门,小“苍蝇”都有各自偷占惠农“蛋糕”的方法。
——虚报冒领各项补贴、补偿款。通过编造资料、虚报土地面积套取补贴是基层干部最常用的一种侵占涉农资金的方式。
记者采访发现,农村基层涉及的补贴种类繁多,粮食补贴、农机补贴、退耕还林补贴以及农村低保、社保、扶贫款、救灾款都可能成为渔利的对象。
——截留、挪用专项资金。2013年审计署派出审计组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的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发现原州区扶贫办存在挪用扶贫资金现象。
——利用工程建设发包权力贪污受贿。记者在宁夏中南部山区采访了解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各地移民村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众多。一些基层干部掌握建设项目发包权力,他们或收受工程承包人贿赂,或自己承包项目再转包出去,从中渔利。
一些办理过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部分地区在涉农资金的支付、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即便有一套管理监督机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空转”现象,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部分县级涉农部门不了解基层情况,对基层报上来的名册、数据把关不严,有的农业部门工作人员甚至和村干部沆瀣一气,编造、虚报名册套取补贴资金。另外,由于各涉农职能部门政策执行有偏差,缺乏有效沟通,导致一些人长期违规享受多重优惠政策。”宁夏回族自治区检察院反贪局综合指导处处长王平选说。
村一级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也为村干部贪污、截留涉农资金留下了隐患。此外,在涉农工程领域,工程招投标、管理制度也存在“空转”现象。
王平选说,随着国家对农村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基层农业管理部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手中的权力也不断增大,一些干部“党、政、财”三权独揽。权力增大,相对应的监督却没有跟上,部门内部不敢监督,上级监督又流于形式,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
培育基层监督力量是“治漏”良方
记者采访发现,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发现涉农资金犯罪线索的案件微乎其微,不少案件都是多年作案,偶然因素导致案发。一些基层干部坦言,强化对涉农资金的监管,需要更多依靠基层力量。
宁夏固原市纪委副书记吴勤说,财务公开是治理涉农资金问题最好的药方。村子里谁家有几亩地,谁家种了多少树,只有这个村的村民最清楚。村干部虚报冒领,村民第一个不答应。因此,应严格落实各项涉农资金的公开制度,让每一笔资金的拨付、发放都在村民的监督下进行。
发动村民监督的同时,还需要培养专业的基层监督力量。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纪委副书记付聚恒说,目前不少行政村都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建议把参与村委会选举并落选的村民纳入村监会,更好地发挥村监会的作用。“这些人竞选村主任失败,对当选的村主任有天然的监督动力。如果对这些人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这将是一支重要的基层监督力量。”付聚恒说。
据新华社银川6月11日电 新华社记者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