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用权力,墨宝方能“流芳”
“大老虎”现形,怎么处理他留下的“墨宝”似乎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最近中国石油大学就因此陷入舆论漩涡:先是刻意用火箭模型遮挡住了落马“著名校友”的题词署名,后又将学校新闻网上与其有关的报道悉数删除。相比中国石油大学遮挡题字落款的“温和”做法,各地对于落马官员“墨宝”的处理方式显得更为直接,哪怕是刻在石头上,也是一个字:铲。(8月14日《北京青年报》)
说实话,老虎落马墨宝被铲,合情合理。于情,随着官员落马,其违法犯纪的“彪悍”人生必然曝光,形象自然会一落千丈,从健康阳光走向“臭名昭彰”,让其墨宝长期留在显要位置,供人膜拜显然有碍观瞻。于理,很多官员的墨宝,本身就一文不值。只是披上了权力的“外套”,才变得价值连城。如今锒铛入狱,其题字自然会被“打回原形”。
舆论对删除墨宝有“情绪”,并非是出于对贪官的同情,而是对部分单位“人走茶凉”的功利主义心态不屑。试想,官员在位时,相关单位早请示、晚汇报,将阿谀奉承用到了极致。甚至为求“签字留痕”不惜动用一切关系、一切手段。官员倒台立马撇清关系,题字、签名、报道全部清除。如此两面做派,谁看了心理会舒服?
其实,比功利主义心态更可怕的是地方政府夸张的献媚。即使是田凤山、成克杰、胡长清等“题字癖”,也不会恬不知耻的主动要求给人题字。大多数情况是,在地方官员的强烈请求下,才“半推半就”的挥毫泼墨。官员落马后,相关单位急于删除各种“签字留痕”,是为了与贪官划清界线,遮蔽自己向权力献媚的丑态。
然而,墨宝可以铲除,可献媚心态能删去么?恐怕没那么容易。君不见,各大学校的校史馆,各种“校友”题字题词琳琅满目。虽不能以偏概全,但相关院校、单位的“题字库”的爆棚,很能说明问题。据报道,北京某画院常组织离退休官员书画爱好者赴各地采风、题刻、出书,几年下来所获颇丰。究其原因,该院长解释道“地方上要虚名要贴金,老干部们乐得游山玩水还有‘站台费’可拿,各取所需而已。”可见地方的题字需求依然旺盛。
对官员而言,落马官员墨宝被铲,其实是个清醒剂。人家求你的墨宝,并非是因为你的字写的行云流水、大气磅礴,而是看中你手中的权力。倘若,对方一忽悠,自己就飘飘然起来,忘了了对权力的尊重,很可能会复制墨宝被铲的一幕。因此,防止自己重蹈覆辙,并非是简单的不题字、不留言,而是要慎用权力、敬畏权力、用好权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墨宝”,镌刻在群众心中永不泯灭。
文/薛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