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信心的“成都样本”解析——全国两会新华网成都特别报道之三
新华网成都3月9日电(廖佳、李杰)这是我们不曾熟悉的一幕:步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四降一升”的棘手现实——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挑战前所未有。
当世界把目光聚焦中国,悲观者再度发出唱衰之音,中国经济却依然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组数字,体现了我们一年来着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所取得的成绩。
当我们调整焦距,更细微地去观察组成这幅图景的一座座城市元素时,中国经济的新机遇、新亮点纷呈,“信心何来”的答案跃然纸上。
“万亿级”后再起跃:创业创新孕育新增长点
忙碌的街道,川流的人群,成都是一座从来不缺乏激情与活力的城市。2月底的一天,春寒料峭,绵绵细雨赋予这个城市其独有的湿润和秀美之气。
青年小江(化名)站在路口,重新品味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从去年初辞去上海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后,他就回到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他看来这座西南重镇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影响力仅次于北上广深。
数字印证了他的感受。
——自从2014年经济总量跻身“万亿俱乐部”以后,2015年成都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经初步核算,成都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6.6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其中,网络销售高速增长;
——2015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4.9万户,新增注册资本总额6545.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7%和103%。日前,成都还被中央定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点核心城市;
——全市外商投资企业总量达7091户,投资总额超600亿美元,其中,2015年新增外资企业863户,新增投资总额39.8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1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6%);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业创新,在成都早已成为高频词,而成都过去休闲舒适的城市名片,也已悄然更迭为“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如今,成都正站在“万亿级”的阶梯上试图再度一跃。通过创新创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成为政府各部门的共识。
在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副局长熊平的办公室里,记者感受到这股热潮的汹涌。熊平介绍说,近两年,高新区每年引进科技型企业3000家以上,行业门类齐全。在这个面积为13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已经聚集了超过6500家科技型企业,今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8万件。
从2015年开始,成都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启动了天府创业行动计划,把成都对人才的吸引力、科教优势、创新传统聚合起来。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蓉十条”,打造“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举办了“创业天府·菁蓉汇”系列活动。
今年春节刚过,成都又发布了“人才新政十条”,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成都创新创业,未来经济增长点将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不断孕育孵化。
小江选择创业方向,是将自己的多年在建筑设计行业里经验与“互联网+”相结合,搭建一个社交平台,既为客户解决从选房、购房到装修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又让购房者之间相互交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已经在成都逐渐积累了一些口碑,并且开始有了进账。
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传递到房地产这个特殊的行业,影响在所难免。但是,小江认为,“多几分踏实,少几分冲动”是好事,他相信民众依然有消费的热情和挣钱的热情,有此支撑,必然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而他身边的伙伴们,也怀揣着同样的希望。
实际上,从中央到地方,一场攻坚克难之战早已打响。在各地未来五年在政策目标中,稳增长仍然排在第一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作为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成都亦明确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打好稳增长的阻击战,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如何阻击经济下行?成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保持适度的投资强度,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00亿元;加快扩大有效需求,大力拓展定制服务、网络购物等新兴商业模式;挖掘出口潜力,全市外贸出口力争增长10%。
梳理今年重大项目清单,成都明确要以天府新区、“北改”等为重点区域,针对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产业培育的必要环节、民生改善的重点环节,谋划推出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大项目。此外,成都还将在投资主体上将多管齐下,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大力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把民间资本转化为投资增长的“源头活水”。
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了解到,2016年成都力争91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91亿元。
此外,成都还将充分发挥休闲消费优势,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服务消费水平,促进商贸、旅游、美食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国际购物天堂和美食之都。在政策的合力下,近年来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攀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在外贸出口方面,成都则将增速目标锁定在10%。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行动,实施“蓉欧+”战略,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以及出川的高铁、高速公路大通道,成都的辐射范围日益扩大。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建议,把“支持中韩创新创业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抓手来着重布置。
两天后,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也向大会提出建议:支持中韩(成都)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作为一座内陆城市,成都早已打破空间闭塞,以国际性区域的姿态大踏步前进。
产业升级进行时:发力供给侧改革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当钢铁、煤炭等行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困顿之时,新兴产业却逐渐崭露头角、发展迅猛,成为破解经济下行压力的抓手。数据显示,2015年,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500亿元,同比增长14.50%。
其实,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成都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今年1月18日召开的成都市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提出,我们既要集中力量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又要对传统产业积极实施改造升级,真正实现“老树开新花”。而记者在与多部门负责人交流时,“前瞻”一词常常被他们挂在嘴边。他们对成都当前和未来产业结构布局如数家珍,言语间满是憧憬。
经过上一个五年的努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以及新能源等领域重点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成都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015年,C919机头、AG600机头、首架国产支线客机ARJ21实现交付;京东方扩能、一汽大众四期等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稳步推进;一汽丰田2.7L普拉多、航宇航空发动机含铼高温合金生产基地等164个项目竣工投产、南车轨道交通产业园等121个项目开工建设……
一张张成绩单,既是供给侧改革之下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方实践,也成为成都转型升级的最好注脚。前瞻性的布局和广泛的社会共识,缓解了新、旧动力转换带来的“阵痛”。
正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向大会提出建议,把“加强军民融合创新顶层设计”作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重要政策来着重安排。
“我们明显感觉三个变化:一是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二是企业主动求变成为主流。大多数企业面临新形势,纷纷探索调整经营模式,学习新技术、适应新市场;三是政府职能角色在转换。自我革命、简政放权,正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工业升级的同时,服务业提升行动亦在同步进行。据介绍,成都拟从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本地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入手,建设国家服务业的核心城市。
“干五年想十年,除了编制十三五规划外,我们还编制了创新型城市建设、成都制造、服务业发展、城建攻坚、国际化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等7个2025规划。”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这看起来有些宏大,甚至遥远,但这座城市向来笃信“人勤春早”。看起来,成都已经找到了新的钥匙,打开了良性发展之链。在经济触底和再次起跃的换挡期,成都正在默默积蓄力量,力图完成完美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