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校成为创新创业“动力核”
新华网成都10月21日电题:成都:高校成为创新创业“动力核”
新华社记者许茹、刘海
2014年10月,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炫轮”项目,在成都市举办的“黑马大赛”上获得了首轮天使投资660万元。
这个“炫轮”项目被称为表白神器,安装在自行车轮胎上,随着车轮转动呈现不同的图案或文字。“炫轮”创始人周龙鹏告诉记者,在获得投资之前,虽然“炫轮”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对于如何将产品商品化、如果获得融资机会,对于几个大学生而言的确“一窍不通”。
转折出现在2014年9月,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市双流县开始共建创新创业园。“我们在创业园得到了针对性的指导,也让我们有了获得投资的展示平台。”周龙鹏说,入驻科创园改变了他们发展的路径。
有了首批660万元资金,“炫轮”成功从产品变为商品,商品上市的第一个月销量超过2000台。“还有一部分资金用于进一步的技术研发,比如骑行数据的分析,DIY图片设计与分享等,让‘炫轮’拥有更强大的功能。”周龙鹏说。
在创新创业中,越来越多的成都高校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双创”的“动力核”。去年12月,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像工厂一样的开放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创客空间”应运而生。
在这个近千平方米的开放实验室里,学生们可以随意来、随意去、自由地使用各种工业器械和材料,把创意付诸实践,把制造工厂切切实实地搬进了大学校园。目前,有超过100个创业团队入驻其中,200多个创新项目正在孵化,其中1个创客团队已经成功注册科技公司,走上创业道路。
西南交大还与所在的金牛区全面加快地校合作步伐,实现资源共享。西南交大发挥学科、学术、平台、人才优势,主动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开放、合作中实现共赢。
今年10月,“环交大智慧城”项目启动,这是金牛区与西南交大的再次联手。项目充分借鉴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新加坡、以色列特拉维夫等全球创新高地建设模式,运用国际知名院校的科研优势,聚集区域科研院所资源,校地携手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
携手高校,被认为是一个区域由“知识载体聚集”向“知识经济聚集”跃升的重要途径。“武侯区域内大量的高校资源将在文化产业、材料技术、民族产品开发等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为创新创业街区提供有力支撑。”武侯区委副书记王乾说,成都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开街当天,武侯区与约10所高校形成磨子桥创新创业联盟。
“选择武侯区,就是因为这里区位优势明显,不仅有科技一条街,还有紧邻的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创业氛围浓厚,而且基础坚实。”英菲尼迪负责四川市场的投资总监张晓东介绍,他们将在武侯区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打造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孵化器,在西部智谷打造加速器,重点投资成长性的战略新兴产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