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批潜航员唐嘉陵与母校哈工程3000余新生面对面

01.09.2014  12:04

  唐嘉陵耐心给大一新生解答问题记者宋菲摄

  8月29日18时30分,哈工程大学启航剧场迎来了一位年轻的校友:他曾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驾驶着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和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至7062米。他,就是被授予“深潜英雄”称号的我国首批潜航员唐嘉陵。来哈出差的唐嘉陵在百忙中给母校3000余名新生做了一场名为《遨游深海世界》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会开始前,唐嘉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与记者聊起了他的深海梦和他与海洋结下的不解之缘。

   下潜到7062米

   在大洋底刻下“中国深度”

  一年4个月的时间在海上,工作7年做过84次试验,下潜38次,下潜最大深度为7062米,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1984年出生的唐嘉陵毕业于哈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6年末通过潜航员选拔考试,2007年成为了我国首批潜航员,也由此开始了他的深潜事业。

   潜到7000米深海底

   引大批稀奇生物围观

  3000米、5000米、6000米……唐嘉陵不断刷新“蛟龙号”试潜记录,在2012年6月,由唐嘉陵驾驶的“蛟龙号”下潜深度达7062米。唐嘉陵说,在7000米深的海底看到的景色绝对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当时“蛟龙号”携带的诱饵引来了大批生物的靠近,“这些形状各异、看起来非常漂亮的生物我从来都没见过,它们仿佛在向我们打招呼,欢迎我们到来。”唐嘉陵感叹道。

   “蛟龙号”仅能容纳3人

   发现新物种时最兴奋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取得各种生物样品116个,富钴结壳样品21块、岩石样品22块,沉积物样品26管……

  每次下潜取回样品后,唐嘉陵都会有种强烈的成就感,这意味着我国的海洋研究又前进了一步。“潜航员”这个职业在唐嘉陵眼中不仅是份事业,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责任与使命。唐嘉陵说,下潜的目的就是对未知的海底世界进行勘探,发现新的物种和资源。

  2013年6月中下旬,“蛟龙号”正式由试潜转向试验性应用,我国的科学家可以乘坐“蛟龙号”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海底火山喷口等复杂海底环境进行一系列的海洋科学考察。

  “蛟龙号”每次执行任务时仅能容纳三人,一人是驾驶员、一人科学家,另一个人是工程技术人员,而驾驶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都是为科学家服务的。唐嘉陵称,每次下潜后,最兴奋、活跃度最高的往往就是科学家,因为他们看到许多前所未见的生物体。

   黑屋待12小时

   “幽闭测试”没水不能睡觉

  被问及在漆黑的环境中是否害怕时,唐嘉陵笑着表示,“幽闭测试”是潜航员必须通过的一关。测试是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待12个小时,里面一点光亮都没有,伸手不见五指,而且没有水,不能睡觉。唐嘉陵说当时他的心态特别好,给自己心理暗示,暗示自己一定能够通过测试。

  除此之外,操纵“蛟龙号”舱外的机械手取样也是要做到非常精细的,动作稍微大一点,就会提取不上小生物。

   1700米深海中

   断电40分钟一根根接线

  唐嘉陵说,驾驶“蛟龙号”时也有“不听话”的时候。2009年,“蛟龙号”在3000米深潜试验时就遇到了故障,下潜到1700米时,机器出现故障报警。唐嘉陵决定让“蛟龙号”停在1700米深的海中,通过断电的方法来找出故障点。他首先将所有设备断电,这时舱内一片漆黑,然后再对所有线路进行一根一根地恢复,整整持续了40分钟,终于发现“元凶”是一根烧坏的电缆,故障排除掉后,“蛟龙号”又重新开始工作。

   一年1/3时间在海上

   最大消遣是跑5公里和看书

  成为潜航员之后,每天长跑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而且每天都跑5公里。“现在虽然对跑步、体能训练没有硬性要求,但是我已经习惯了,为了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

  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海上,这并没有让唐嘉陵感到单调和寂寞,相反他认为每天能跟同事在一起,他非常开心。唐嘉陵说,闲暇之余,用来消遣的方式就是看书和跑步。

  “做一个有用的人,对祖国有贡献的人!”这朴实简短的十五个字,就是唐嘉陵的人生信条,他也正为自己的信条而努力奋斗着。“只要身体允许,我就可以继续执行任务,我想在这个行业里一直奋斗下去。”唐嘉陵坚定地说。(记者 宋菲)

编辑:陈雪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