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环境总体规划呼之欲出

02.12.2016  18:08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和环境制约我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效应凸显,改善环境状况、合理利用资源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急需探索保障我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把环保从末端治理、事后应急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参与前端预防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对优化我市城市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布局,提高环境系统管理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2015年我市启动了环境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环境总体规划,是总结我国近30年城市建设环境规划的经验教训后,提出的一项创新性制度。其核心内容是统筹分析城市的自然环境规律、环境资源承载力,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转变为城市建设、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能够遵循的环境规划要求。

环境总体规划能做什么

哈尔滨市环境总体规划将从国家、东北地区、松花江流域等宏观角度,明确城市环境功能定位与战略分区,确立城市环境保护中长期战略路线图。由过去要求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环境要被动适应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转变为环境保护主动引领、指导、规范经济社会发展,时间跨度上由过去最长5年的短期目标任务型向长期、战略型转变规划,实现远近结合,建立中远目标体系与行动纲领。

环境总体规划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环境空间管控,环境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从碎片化向系统化管理。尤其是通过精细化的大气环境空间模型模拟、水环境系统解析,将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管理的空间尺度,细化到1-10平方公里,解决环境规划不落地问题。统筹划定识别生态系统重要敏感区,衔接各种类型的生态保护区域,实现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一张表(清单)、一个政策统一管理。

环境总体规划将优化提高环境资源承载力。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准绳,客观评估各区县、各流域、各单元的环境资源承载力,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污染物排放上线,由单一的点对点的管理向区域综合管理转变。

环境总体规划将制定中长期环境质量改善战略。以不同区域、流域环境功能、环境质量要求为出发点,以环境资源承载为基础,确定不同区域、不同流域环境质量改善的任务,实现由过去污染防治任务型向中长期环境质量管理型规划转变。

环境总体规划将提高环境公共服务,由关注环境本身,忽视公众需求向以人为本,更多、更好地向公众提供环境治理产品转变,提高城市的环境品位和环境竞争力。

环境总体规划将制定重点区域环境规划指引。由上下一般粗,一刀切转变到分区域、分类、突出重点、差异化管理;从管理和考核上,根据环境功能区定位制定差异化的管理考核。还可以构建规划衔接协调与实施机制。由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向系统探索生态环境规划与土地规划、城乡、经济发展规划互融、互补、互建转变,环境总体规划在其中起到优化、调控、引领作用。

环境总体规划在做什么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推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环境空间管控体系,调研重要区域重点问题,促进“多规融合”等工作,强化“源头管控”,推进环境总体规划编制,逐步提升规划战略引领作用。

首先是要统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特别是对一万平方公里的城区范围内,对生态重要敏感区域实施抢救性保护,避免未来城市发展对生态系统进一步破坏。我市已经编制完成尚志、延寿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启动编制五常、木兰、通河、方正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正在全面评估识别全市生态环境敏感重要区,在此基础上,衔接我市法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等各部门各领域的生态保护区,实现生态保护红线一张总图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对未来城市发展可能扩张占用的市区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生态重要敏感区,要抢救性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区。目前我市已经开展了全市5.3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生态评价工作,各部门的生态保护区域清单、范围等也在收集中,下一步重点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的框架体系。

建立城市环境空间分级管控体系,对城市风场风道、空气扩散条件差的窝风区域、重要水源的产水汇水区域、重要水体的汇水单元实施严格管控,保障城市环境安全。城市发展要解决“”、“”问题,在城市的上风向、扩散条件不好的地区,必须限制废气排放的项目和产业布局,在水源地上游、水体功能重要的河流上游及汇水的陆域区域,必须限制废水排放的项目和开发行为。目前我市80%能源是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能源结构不尽合理。全市煤炭消费总量达3300万吨,且仍呈逐年增长趋势,低质煤炭消耗量仍达1700万吨,占比高达52%。作为农业大市,哈尔滨的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只有50%,大部分秸秆在10到11月集中野外焚烧,禁烧工作难度很大,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严重低空污染带,季节性污染突出。针对这些情况,我市已经构建了全市逐时模拟的空气流场模型,正在开展大气环境系统敏感性、脆弱性的识别与模拟,也开展了全市水系统产汇流关系的解析与控制单元的划分。

环境总体规划针对重点开发区域、重要工业园区,根据其环境特征与环境保护要求,将制定园区建设、产业和项目发展的环境准入门槛,避免边开发、边破坏。这几年,我市累计完成建设项目环评行政审批7977件,建设项目竣工验收3389件,总投资额约4700亿,从严审批重点建设项目100个,否决项目77个,从源头控制了高耗能、工艺落后的产业项目落地,在引进建设的2671个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中,没有一户是重污染企业。但是目前我市在阿什河入江口、哈东化工区等区域,仍存在较突出的环境问题;全市24个工业园区,还有20个未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3个未实现集中供热问题;还存在有规划环评执行不到位,影响后续建设项目审批问题。松北新区、哈高新区、哈南工业园区等这些市里要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区域,也必须由环境总体规划确定环境特点、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从环境角度出发的要求与限制,尤其是要按照环境总体规划规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大气和水环境的空间管控要求,进行建设和开发。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多规融合”、“多规合一”,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我市按国家发改等四部委“多规合一”改革试点部署,编制完成的《哈尔滨市阿城区发展总体规划》,突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环境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被国家确认为“多规合一”试点城市规划编制的范例;但目前我市尚缺乏一个能参与“多规融合”的环境总体规划,所以我市的环境总体规划,将有针对性地重点解决城市发展的生态底限、生态红线问题;城市规划布局与大气、水的空间匹配的问题;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用地保护的问题;城镇、人口、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协调的问题;还要解决环境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等问题。规划实施中,还将建立一个规划实施的信息系统,实现实时查看各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各地区环境空间管控的要求。

环境总体规划与其他规划计划

环境总体规划确定的是城市中长期的环境保护目标和质量改善路线图,一般跨度为两到三个五年,而“十三五”规划、大气十条、水十条、省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等规划、计划时间跨度为三年到五年。我市的环境总体规划规划年限到2030年,质量改善的目标与任务,尤其是近期(到2020年)的目标与任务,要与“十三五”规划、水气十条等规划、计划进行有效衔接和有机统一。

环境总体规划对城市大气、水环境系统进行空间解析与模拟,确定不同区域、流域单元的环境功能要求、环境质量要求、污染排放状况,由此得出不同区域与流域污染物排放控制、突出环境问题治理的要求,这些也需要与“十三五”规划、水气十条的任务在空间上有效衔接和有机统一。

(来源: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