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万人计划 新华社报道我校青年教师万龙创新创业事迹:“焊”卫国之荣耀
哈工大报讯(报宣)9月6日,新华社《半月谈》以《“焊”卫国之荣耀》为题,报道我校青年教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万龙创新创业的故事,讲述了万龙来到哈工大求学,与焊接技术结下不解之缘,历经迷茫,拨云见日,最终用智慧、双手一步步将创新创业的梦想转化为现实。报道全文如下:
(记者 杨思琪)2012年,一名90后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填充式和自支撑搅拌摩擦焊技术,打破国外对中国近20年的技术封锁。
这名90后叫万龙,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目前他已留校任教,成为哈工大长聘教授,也是国际焊接工程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万龙工作照
万龙 提起焊接,大家都会想起蓝工装、面罩、焊枪和四溅的火花。其实,焊接是一项科技感十足的高新技术。
举个例子,高速列车追求轻量化,以前多是采用传统焊接方法,效率低,接头强度不高,满足不了实际需求。通过科研创新,我提出一种适合铝合金中空结构型材的自支撑搅拌摩擦焊技术,既提高性能,又降低成本。
我现在研究的是有色金属搅拌摩擦焊,利用焊具与材料本身的摩擦产热使材料软化,就像揉面一样将材料混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连接。整个过程不产生弧光、烟尘和飞溅,被誉为“绿色焊接技术”。
2009年,我开始接触焊接。那年高考,我从南方来到哈工大,最开始接触的是钎焊和焊接检测方向。由于这个领域里的工艺是很多年积累下来的,很难有创造性、颠覆性的变革。
我一度觉得选错了专业,很迷茫,又修了第二学位——金融学,但很快我发现这个专业并不适合自己。
后来,在导师带领下,我加入哈工大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了一系列科技创新项目。但当时缺少经费支持,与国际课题组交流的机会也很少,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去做,很难做出什么名堂。
2011年,万龙在书上看到了“搅拌摩擦焊”这个名词,国际上用“最具革命性”来评价它。他发现日本新干线、“欧洲之星”等国外高速列车、大飞机都已经采用这项先进技术,而在中国,才刚刚起步。
万龙 “革命性”这个词让我太感兴趣了。我去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参观时,听说双层结构的焊接还没有解决。当时就有个预判,铝合金、镁合金材料的出现会慢慢替代钢铁材料。那么,新材料的焊接必然需要理论、技术、工程上的突破,但理论性的问题还没有人解决,这就是个新方向。
为做这个项目,我把假期都取消了。最惨的一次,为了制作样品,手指头都磨出了血,又在冷水里面冲洗,非常难受,折腾了一个多月。
反复设计、改进、验证,大三那年,我在《焊接与连接科学与技术》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了“自支撑搅拌摩擦焊新方法”,这是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到大四毕业时,我先后发表SCI论文8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5项。2014年,新能源汽车诞生,新材料铺天盖地投入应用,新材料的连接怎么做,就是大问题,我的研究正好可以用上。
2015年,我考取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再后来成为美国TMS学会会员和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员。同学们开玩笑说,“别人还在为发论文犯愁的时候,你已经成为3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了”。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一直闷在实验室里,方圆几公里内的外卖早都吃遍了。
一边是高薪的工作,一边是未知的事业,万龙出乎所有人意料,选择了后者。他期待寻找技术逻辑、资本逻辑和市场逻辑融合。
万龙 2015年,硕士毕业后,正好赶上“双创”热潮,我就是想创业。
创业最直接的动力,就是把自己研究的焊接技术成果,转化为可以实际应用的技术产品,否则它们只能躺在实验室里、睡在论文里,不会发挥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一次到深圳出差,我发现凌晨3点街上还有不少人。我觉得这就是我喜欢的节奏,如果努力,我们是有机会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于是我发起成立哈尔滨万洲焊接技术有限公司,入驻哈工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这是学校的孵化基地,免费提供场所,不用交水电费。对于处于初创期的创业者来说,是很大的支持。
不同于搞科研,要想让技术走进市场,就必须组建“大兵团”,开展“大协作”。瞄准高水平技术研发团队,我请回在德国深造的师兄、搅拌摩擦焊领域的技术“大拿”,还有拥有销售经验的高中同学,组建一个15人创业团队,包括3名博士、5名硕士。
每次说到创业,这个看上去憨厚质朴的小伙子都会很激动。他语速很快,思路清晰,表达缜密。
万龙 办公司,有了技术,有了人,还得有投资。北京中关村、深圳证券交易所、苏州工业园区、天津滨海新区……哪里有潜在的投资人,我就跑到哪里去推介,一遍遍向人家介绍我们公司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盈利前景。
2016年,公司创办的第二年,我们营业额就达1300多万元。但还是有很多人不认可,那就用产品说话吧!我们做出了东北三省第一台高同轴度和精密度二维搅拌摩擦焊机、第一台多通道精密测温仪,又成立了昆山万洲特种焊接有限公司和北京万洲汇联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三电产品、5G散热模块等批量化生产,以及龙门式搅拌摩擦焊设备设计和生产。
万龙向哈工大教授吴林展示焊接技术与产品
这几年,我们为航天关键部件、高铁车体、火箭贮箱、新能源汽车等提供了关键装备和技术支撑。目前,公司已获得近1亿元投资,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0余项。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做中国焊接领域的领军企业,未来还希望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推广到全世界,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焊接领域的世界知名企业。
今年6月,万龙又接到了好消息:在哈工大留校任教,成为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名教师。
万龙 历史上的哈工大“八百壮士”是我的榜样。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7.5岁,不但教学好、科研好,更重要的是心怀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志愿,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工业化事业奉献一生。我觉得这种家国情怀、这种信念担当,恰恰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所缺乏的。
大学本科时期,我们这所实验室的创始人吴林老师来作讲座。吴老师说,有人说一种焊枪只有国外才能做出来,中国人做不出来,但是后来中国人也做出来了。
这给我很大触动。我觉得虽然国外有领先我们的地方,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长处,一定要客观认识自我,不能妄自菲薄,然后沉下心去,在这个领域做点什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希望把自己的创新经验、创业心得分享给更多学生,同时继续做科研,推动产学研用,实现科研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我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