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医师"多点执业"缘何落地难?
记者:车轮 朱彤
去年,省卫计委在总结七台河市、大庆市等地医师多点执业试点经验基础上,决定在全省所有市级行政区域内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今年上半年,省卫计委继续出台了《关于深化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放开了三级甲等医院医师多点执业,特别是“取消原第一执业地点书面同意和限定两个多点执业地点的要求”。政策“松绑”后,全省13个地市全面开展了医生多点执业注册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注册多点执业医师295人次。“虽然符合条件的医生有很多,但从注册人次看,‘名正言顺’进行多点执业的人还是寥寥无几。”省卫计委医政处相关负责人谢云龙对记者说。近日,记者采访了公立医院的院长、知名专家医生与基层医院、民营医院,从构成“多点执业”最大供方和需方的角度,探问这项“医患双赢”的举措为何遇冷?
专家很无奈好政策遇到“铁身份”
谢云龙开门见山,道出注册人数少的原因:“目前我省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公立医院,由于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医师的人力资本产权是为其所属医院支配和调整。医院掌握着医师的人事档案、职称聘任、工资待遇、人才培养、养老等。因此,医师与医院之间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医师拟申请多点执业会受到第一执业医院意见的制约。医师个人也要顾及到院长的想法,担心单位意见影响个人发展。而医院会担忧多点执业影响医院的发展、医疗质量和安全。”
目前我省大医院的知名专家、教授的工作确实繁重,一旦进行多点执业,就需要在完成原有工作基础上,承担其他医院的工作,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医生超负荷工作,使得医疗质量下降,医疗安全存在隐患。另外,对于医生所在的医院来说,多点执业势必造成该医生不能将全部精力放在院内,影响临床、科研、教学的发展,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学科的发展。
当好政策遇到“铁身份”时,专家表示很无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哈尔滨市某三甲医院医生如实说:“多点执业既能扩大影响力,又能增加一定收入,有时间有条件的情况下当然愿意。问题是医院不愿意放你,你就不得不低头。”但他也表示,“虽然今年相关政策变动后,不用向原单位‘报备’,但医疗圈子就这么大,擅自流动是有风险的。揣摩一下领导的心思,能去外面兼职的医生,都是有能力、有技术的医生,工资、奖金、福利和各种保险费用都是原公立医院承担,医生却往外跑,难免会把患者带过去,领导‘不高兴’也是自然的。”
作为“老东家”,公立医院真的不愿放人吗?我省某三甲综合医院院长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目前我个人是不支持医生进行多点执业的。专家之所以是专家,这和公立医院的长期培养分不开,一心待在原单位服务,可以说是一种责任。医院担心的不仅是医生的时间、精力问题,还有万一出现医疗事故,可能对公立医院造成的影响。”
流动需求有市场私下“走穴”占主流
实际上,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对“多点执业”相当期盼。铁力市人民医院院长史家明说,多点执业能提高基层医院的技术能力和医疗水平,同时也加强了基层医院的学科建设。
“上级医院专家到下级医院执业,就把更多患者留在了基层。而专家的到来,等于在本单位开展业务进修,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史家明道出实情,作为县级综合医院,有的学科还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以前的“民间契约”仍在市场中占主流。“有的疑难杂症我们确实看不了,而地方百姓需求却很大,所以我们定期请大医院的专家来,支付其一定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民间契约”。据史家明透露,这些年他甚至请到了一些北京大医院的专家,而专家也乐意利用假期“走穴”。“虽然开展多点执业,加强与上级医院的业务联系是县级医院的最佳选择,但这种中国式的‘民间契约’在市场中还是最普遍的。”史家明说。
而我省一家知名民营妇产医院的魏姓负责人称:“民营医院能长期坐诊的专家,大多数是在大医院快退休或已经退休的专家,想请在职的专家,就得看专家的时间了。”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实际将医生推向了市场,将医生的道德口碑、技术口碑推向了市场。这种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会促使医生自觉、主动适应市场评判规则,有利于医德医风、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缓解医患矛盾。“我们是非常希望大医院的专家来多点执业的,这有助于均衡优质医疗资源。”他最后说。
体制存“羁绊”竞争趋利是关键
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意味着医生“走穴”不再遮遮掩掩。在这一制度下,医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自身技术水平自由流动,在最大限度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借由市场调节机制自发实现医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预期的是,一旦医生多点执业得到广泛推行,优质医师资源将渐次向各层次医疗机构流动,弥补民营或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缺口。
然而,目前的体制尚存“羁绊”。市场这块蛋糕就这么大,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就好比“大酒店”和“小食堂”,只要是经营就无法逃开趋利,它们仍然是竞争关系。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全省放开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但有些地市的公立医院却有自己的应对方式,例如收取每次多点执业的服务费,规定只能休息日去其他执业地,完成所在科室的创收任务……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医生多点执业的自由,而多数医师又都“粘附”公立医院,自然不会轻易妄动。
采访中还有很多医生担心多点执业存在的风险,民营医院跟公立医院的体制毕竟不一样,自己能否适应;万一出现医疗事故,如何妥善处理;繁忙的工作压力之下,自己是否真的有时间有精力……
某三甲医院眼科主任说:“我根本没时间去进行多点执业,想多点执业只能在周六或周日。”他认为,“有效、合理的管理制度才是实施多点执业的保障,医生最担心的还是执业是否安全。一旦发生纠纷,由谁来出面解决?如何解决?一系列涉及医疗安全方面的事物都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才行。不然,很可能会出现推诿现象。”谢云龙同时提出了医师多点执业的另一重要因素,即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缺少制度保障。“支付方式不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对来该院多点执业的医师应该如何付费?这点确实没有明确的规定,是按项目付费,还是按病种、按人头、按健康效果付费。怎么付,付多少,尚无统一规定。”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