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张秀林扎根深山将“三靠屯”变为亿元村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6月28日电(记者 王春雨 )历经13载,带领全村人填坑造地1480亩,为子孙后代攒下宝贵的发展空间。奋斗44年,将昔日“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屯”,变为如今固定资产2亿元、人均年纯收入2.4万元的“亿元村”。
这些是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发生的“山乡巨变”。推动这个巨变的,就是被当地人称为“当代愚公”的村党总支书记张秀林。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句话对长营村来说更有特别意义:在种地为生的日子里,长营村人均耕地只有1.2亩,和周边村子比相差好多。那时每家缺半年口粮,青黄不接时,连瓜菜都吃不上。
来自哈尔滨的知青张秀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971年担任长营村党支部书记。“土里刨食”无望,21岁的张秀林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村里唯一一台拖拉机上。他带领村委两名党员,顶着鹅毛大雪进山搞运输。
经过两个冬天的摸爬滚打、忍饥受冻,张秀林为集体挣了7万元。长营村成立运输队、机修厂等村办企业,积累了丰厚的集体资产。
但土地始终是张秀林的心结。他知道,作为农民,土地就是子孙后代的发展空间。地从哪来呢?他盯上了村头的一片片大深坑。
这些深坑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修建哈绥铁路遗留下的取土坑。深的十七八米,浅的也有四五米。张秀林下定决心,能填一亩是一亩,攒下金山银山,不如为子孙后代攒下土地。
“靠人工能填坑造地么?”“日子刚刚好过些,这不是瞎折腾吗?”面对张秀林的决策,有的村民不理解。长营村委会副主任孙洪说:“我当时也不理解,这不是往水坑里扔钱吗?”
张秀林是执著的。1993年冬,长营村正式向大坑“宣战”。张秀林带人顶风冒雪,早上3点半出工,夜晚就住在工地搭起的塑料大棚里,啃馒头、喝豆腐汤,当年填出3亩地。
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正是靠着这股韧劲,张秀林带领长营村一干就是13年,共投资786万元、动用土方368万立方米,填造了1280亩水稻田,200亩旱田,从土地面积上“再造”了一个长营村。张秀林也因此被称为“当代愚公”。
站在长营村北部的哈绥铁路边远眺,两侧是绿油油的稻浪。这曾经荒草丛生的臭水坑,如今是长营村的水稻育种基地,种植的东农428、长粒香等水稻种子,每亩效益4000多元,是全村的“钱袋子”。
村民王河说:“沧海真的变桑田了!没有张秀林,就没有长营村的今天。”
如今,长营村252户、1062口人,拥有6家集体企业,固定资产2亿元。农民住上了楼房,村里还建设了文体休闲公园、人工湖、健身场地、音乐喷泉,并在2009年被黑龙江省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示范村。
长营村富了,守着这么大的家业,有人认为张秀林肯定是“有钱人”。但村干部知道,他收入却还不如普通村民。女儿买房子,他偷偷地四处借钱。老伴病了需要钱,他红着脸找到孙洪说“你先给垫点。”
面对常年穿着一身迷彩服、累得全身是病的张秀林,记者问“你图啥?”张秀林说:“只要长营村好、老百姓好,我再苦再累也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