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 新常态
猴年除夕,央视与支付宝合作推出“咻一咻”,抢红包的声音冲淡了传承千载的烟花爆竹,红包总金额高达8亿元,总参与次数达到了3245亿次。
当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为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今年1月份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这将成为推动“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发展的新动力。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使用在农村日趋普及。调查显示,68.7%的农户已经使用互联网,而其中65.5%通过手机上网,这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普惠程度,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需求潜力提供了条件。专家预言,“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结合农村特色,打造创新型的农村互联网经济将成为发展趋势。”有分析指出,“互联网+农业”将是一个以数十万亿计的大市场,仅在种植业的种子、化肥和农药采购环节,“互联网+金融+农业”也至少是一个近2万亿元的市场。
从农村的情况来看,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仍很不健全,与农村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相比,无论是金融机构数量、种类,还是服务功能上存在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不能有效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特点,决定了金融服务在规模上已不再仅仅是“小额、短期、分散”的周转式需求,也包括“长期、大额、集中”的规模化需求。不少专业大户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扩大到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各个环节,金融服务上已不单纯是融资需求,而是扩展到保险、期货、证券等大金融领域。而在现有体制机制下,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推动难以在短期内满足上述需求,但“互联网+金融”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农村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金融+三农”的新型模式,它不仅仅是在农村金融前面加上“互联网+”的要素,更是对原有农村金融模式的重构。一方面,这种模式重构依赖于互联网的强大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降低了信息整合成本,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的时间、空间与成本约束,可以有效地兼顾普惠性与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农村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呈现出快速的发展态势,并正在形成多种典型模式,以村村乐、大北农、新希望为代表的“三农”服务商;以阿里、京东、一亩田、云农场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和以宜信、开鑫贷、翼龙贷为代表的P2P平台。他们的探索对于丰富“互联网+金融+农村”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样本意义。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金融资源难以流向农村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可以有效弥补农村信息的短板,使农村丰富的资源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潜力。依靠互联网技术记录真实贸易、真实物流、真实结算等,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了新的征信方式,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互联网使城乡居民面对同一个消费品供给市场,互联网金融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全国、全世界的消费品,缩小了城乡消费品价格差距与商品质量差距。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将农村富有特色的农副产品,以较低的成本推到全国、全世界消费者面前,有利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有理由相信,“互联网+金融”将很快在农村地区风起云涌,必将促进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多方面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