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底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调研时指出,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托住这个底。他强调,要突出重点,针对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脱贫等问题发力。总书记对民生的关切,千叮万嘱,念兹在兹,也为我省今后突出重点,托住底线,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指明了方向。
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头脑里要有底线思维,有了底线思维,才能精准、有效地实施保底和托底工程。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龙江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回应民生之关切,关照社会之呼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如省委书记王宪魁在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所强调的那样,“这些年,我们改善民生成效是显著的,但我省历史包袱重、民生欠账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越是困难时期越要保民生。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通过编织好稳固社会保障网,走出一条基本民生得到改善、小康民生全面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的新路子。”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托住保障和改善民生底线,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干部要严格围绕底线思维承担起责任,像抓发展一样抓民生。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都说过:“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民生不是抽象空洞的理念,应该落实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考验着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每一个领导干部更要时刻把民生放在心上、放在至上的高度,念之再三、铭之肺腑。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突出重点,针对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发力。要抓好稳定就业,在促进发展中扩大就业容量,合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改制重组和转型转业企业分流安置人员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特别是在当前特殊的转型发展时期,要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妥善安置煤城、林区等资源型城市转型转业职工,做好高校毕业生、农业富余劳动力、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居住、收入、教育、社保、医疗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正确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这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分重要。正如《管子》中所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社会政策要公平、要托底,是中央确定的“五大政策支柱”之一,就是要织好一张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如果不注意平衡社会各方利益,政策举措没有很好兼顾公平,即使总体上各方获得感在增加,也可能引起部分人不满意,出台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广泛听取意见,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同时要精心测算,分析政策效应,兼顾各方利益。政策实施后要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要加大政策公开力度,通俗易懂解释政策,让群众知晓政策、理解政策、配合执行好政策。
托住保障和改善民生底线,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一个也不能少。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号工程”。我省目前还有28个贫困县,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任务相当艰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六个精准”,落实“五个一批”,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探索多元化扶贫脱贫新路子,不让一个地区、一个少数民族、一个人掉队。
民生无小事,民生连万家。要坚持一手抓结构性改革,一手抓补齐民生短板,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动力。要加强对民生领域改革的研究,不断深化改革,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龙江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群众最关心、最棘手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以民生至上的情怀,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托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