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持产粮大县 破解发展滞后瓶颈

08.03.2017  21:02

 

  为破解粮食主产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瓶颈制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我省全国政协常委赵雨森建议,对产粮大县采取更精准扶持政策。

  案由:

  粮食产量与县级财力

  “粮财倒挂”现象明显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近期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占全国粮食总产量近3/4的我国800个产粮大县中,国家级贫困县却超过百个,贫困人口达3600万。粮食产量与县级财力“粮财倒挂”现象十分明显,这不仅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同时也对加快粮食主产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虽然近十年来,黑龙江省产量大县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横向对比,与全国尤其是与非粮食主产区的县域比较,始终存在着明显差距和突出问题。”赵雨森说,目前全国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地区生产总值64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而我省唯一进入百强县的肇东市,这些指标分别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62%、55%、59%和71%。 

  赵雨森认为,黑龙江省产粮大县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粮大县财政吃紧、经济规模总量不大、地方财政实力不强、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等,亟待采取对策,进一步加快发展。

  建议:

  对产粮大县采取

  更精准扶持政策

  为破解粮食主产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瓶颈制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赵雨森建议,对产粮大县采取更精准扶持政策。在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上实现突破。国家应在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增产幅度,以及粮食主产区公共服务支出需求,测算安排转移支付额度,努力缩小粮食主产区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差距。出台促进农超对接的扶持措施,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在农业项目资金分配上给予倾斜,按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商品粮贡献率来分配项目资金,多向农业大县(市、区)倾斜,并取消或降低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比例,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在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上突破。在投资结构调整上,产业投资占比由不足50%提高到60%以上,解决黑龙江省产业投资相对偏低的问题;县域投资占比由41%提高到50%以上,达到目前全国中上游县域水平。在投资方式创新上,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通过协调金融部门资金,吸引域外资金投入,鼓励民间资金投入等多管齐下的办法,进一步拓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渠道。 

  此外,赵雨森建议,国家应支持地方政府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重点突破。借鉴江苏、浙江等省在实行财政“省管县”体制的基础上,按照“能放都放”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把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到县,将我省在绥芬河市、抚远县实行的“省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扩展到省内其他县(市)。明确省级政府优化县域财力分布责任主体的地位,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形成县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机制,提高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优化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上下级政府混合型的行政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