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要上好“精准”弦

22.12.2015  10:22

     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贵在精准、重在创新。确保贫困人口精准脱贫,需要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

  毕诗春/文

  绥化市精心谋划并制定精准扶贫方案,从组织领导、机制创新、资金投入、社会帮扶、责任落实、工作考核等方面强化扶贫工作,积极构建精准创新扶贫格局,开拓扶贫开发新路径(黑龙江日报12月18日一版)。据报道,从2012年起,绥化通过进驻农家开展“小康夜话”活动,在帮助群众致富的同时,引导贫困群众学技术、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拔掉穷根。“十二五”期间,绥化市共落实“雨露计划”培训资金800多万元,培训贫困群众1.64万人次,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2634人,为4468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每人每年1500元的中高职教育资助。“输血”和“造血”并重的精准扶贫,让绥化地区一些贫困户已经领先受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钱给物不如给技术、给项目。绥化的扶贫实践充分说明授人以渔的扶贫是拔穷根之良策。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深水区,就我省而言,容易脱贫的对象大都实现了脱贫,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这些地方大多或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或自然灾害较多,或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或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特别是我省还有211.64万贫困人口,分布在73个县市区、653个乡镇,贫困村多达1765个,扶贫任务繁重艰巨。用常规手段往往效果有限,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有一个创新的精准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才能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绥化“输血”和“造血”并重的扶贫经验为我省在新的发展阶段,精准扶贫、创新扶贫提供了经验。

  过去贫困群众体量大、分布集中,修一条公路,建一条水渠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如今再如过去一样搞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只会是“手榴弹炸跳蚤”,费力不讨好。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贵在精准、重在创新。确保贫困人口精准脱贫,需要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

  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手表定律”,其本意是说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无所适从。扶贫工作也一样,精准创新的扶贫,专人专项负责尤为重要。在某些地区,曾出现过“哭穷”、争戴“贫困帽”、当扶贫为“活唐僧”等奇葩现象,真是怪味杂陈。还有一些基层组织在扶贫工作中做做形式、变变花样、搞搞变通,甚至个别地方还有将上头拨下来的扶贫款改为他用的怪现象,在面对上级检查与督导的时候摆上科学规划、亮出十足干劲,而当风头一过,就改头换面、另辟蹊径,甚至“打退堂鼓”这些小动作都要不得。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何写好精准创新扶贫这篇民生大文章不仅需要多方力量的合力,更需要科学方案的善始善终。试想,如果精准创新扶贫的成效总是以“手表定律”这样的“悲剧”收场,那么,又何谈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扶贫攻坚战呢?(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