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斗文风已在公共空间过时了

20.08.2014  12:55

  文化市场和社会整体一起走向开放,姹紫嫣红、各取所需是大势,这个时候仍以“清理”什么“遗毒”为无上事业的人,该睁开眼看看世界了。

  19日一早,中青报上刊登的一篇名为《“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的“倒韩檄文”在互联网上引起一番舆论哗然。作者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是一名“倒韩”老将,至少从2012年起就发表文章认定韩寒的作品是被人代笔。究其实质,肖鹰这篇文章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借着韩寒新映电影《后会无期》,重述其早已说过许多遍的“代笔”“文坛丑闻”“反智主义”等说法。

  这样一篇只是加了新由头而无多少新鲜观点的“倒韩檄文”,如果发表在前两年“方韩大战”激烈之时,或许不会有今天这么大影响,毕竟只是众多“檄文”中的“之一”。而今天发表问世,却激起轩然大波,激起的也主要是“反对‘文革’批斗遗风”等反方向意见,甚至中青报网站都迅速跟进了一篇《不要用大字报的方式来倒韩》。这本身就值得注意与剖析。

  首先,虽然肖鹰等“倒韩派”早已多次宣布“已证明韩寒代笔”“韩寒已经破产”,但现在看来这单方面宣布的“辩论胜利”,并未赢得多少信奉者。“挺韩派”且不说,围观者也多是认为“胜负未分”。肖鹰将这一现象归结为“围绕着‘韩寒’,聚集着关系错综的多种利益集团”。这种阴谋论的猜想更没有多少说服力,只是循环论证罢了。

  肖鹰们至今仍以“天才韩寒”为靶子,把《后会无期》的高票房视为圈套,孜孜以“护卫文坛”为志愿,殊不知自始至终,韩寒的受众都没几个人将他当天才膜拜,进电影院的人也多是图个乐呵,更没人想替韩寒争什么“文坛地位”。

  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韩寒代笔门”爆发两三年之后,看过了各种“质疑”“揭露”的长篇檄文之后,舆论场对这种高举高打、惯用大词、以批倒搞臭为目的的文风非但不接受,反而更抵制了。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有人在批评肖鹰倒韩文章时惊呼“‘文革’又要来了”,当然是大惊小怪。肖鹰的文章有大字报遗风不假,但再激烈的大字报本身也是不可怕的。要紧的是,从肖鹰文章的遭际可以看出,我们今天拥有更多元的社会、更理性的舆论场。多元理性、独立思考的大众,才是抵御任何一种偏激力量的最可靠屏障。

  实践已经证明,肖鹰式“倒韩檄文”已没多少市场,充其量是一个小群体的自娱自乐。经历过“方韩大战”等一系列的喧嚣论战,公共舆论已悄然发展进步,公众对非理性的暴力文风日渐厌弃,更愿意接受“摆事实,讲道理”的文风。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承认,现在是存在意见市场的,也存在意见市场的竞争,而在事实层面,这种竞争正在导向一种良性的循环,以及在公共空间中理性秩序的形成。辩论者如果明白这一群体心理变迁,就应学会公共辩论的规则,用更体面、更高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批评。

  文化市场和社会整体一起走向开放,姹紫嫣红、各取所需是大势,这个时候仍以“清理”什么“遗毒”为无上事业的人,该睁开眼看看世界了。化用一句老话,人民群众早已过河,有些人还在河里摸那莫须有的物件呢。(媒体人西坡)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