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公交调价做成“改革样本”

04.07.2014  12:16

  本报特约评论员 舒天烈

  北京此次征求意见的一个启示是,在决策,尤其是在涉及公众利益、民生诉求的决策时,一定要增加民意的权重。说到底,公众是改革的参与者,也是改革的“承受者”。

  很多到过北京的人,都觉得在北京坐公交划算。地铁2元想坐多久坐多久,公交车刷卡大多是4毛钱。相对堪称“国际一流”的物价,这样的价格确实不高。现在,这样的情况可能要变了。近日,北京市面向公众征求意见,想听听大家对公交价格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调价征求意见,是在方案出台之前。在公众印象里,一定程度上认为“听证会就是听涨会”,以致让人感觉类似听取意见的形式就是走过场,不仅影响听证的效果,还侵蚀了政府的公信。实际上,只要稍微前置一些,这样的顾虑就能被打消许多。毕竟,不管是座谈、调研,还是委托调查公司调查、专业机构研究,覆盖的人群都比较小,社会影响也都有限。利用网络形式,无疑能更好地聚集民意、赢得共识。

  点开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的征集意见页面,能看到地面公交、轨道交通的基本情况介绍。实际上,这样的意见征集活动,也是一次知识普及。平时只有一两张公交卡、只坐几趟公交车的市民,也能了解到一个城市的整体情况。比如,地铁收入32亿多,支出却有66亿多。有了这样一个“全局视角”,可能想问题、提建议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吧。

  相信这样的征集意见形式,一定能赢得市民的广泛参与。很多人可能还记得2011年个人所得税调整征求意见,一个月狂揽各种意见23万条,而调整方案出来后,虽难免有各种不满,但总体舆情还算平稳。的确,当前的情况是,大家都对自身利益格外敏感,哪怕是一个月十几块钱,也有“锱铢必较”的意识;同时,公共舆论也格外发达,工作做不到位,更可能遭致铺天盖地的吐槽。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体现行政水平,更体现情怀胸襟。

  不过,好事要办好,后期还得跟上。比如,收集到众多意见之后,可不可以把这些意见归纳整理,在媒体和网站公开,让公众看一看,大家都是怎么说、怎么想的。再比如,在后期形成方案、进行论证、听取意见等一系列工作中,可以吸纳部分提意见的市民参加。总之,就是通过对公众意见的反馈来深化互动,既体现出对民意的尊重,更保持改革的开放性。

  北京此次征求意见的一个启示是,在决策,尤其是在涉及公众利益、民生诉求的决策时,一定要增加民意的权重。说到底,公众是改革的参与者,也是改革的“承受者”。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改革措施怎能顺利落实?不管程序如何、内容怎样,只要把握这个基本的原则,即便有不同的声音,也不会有方向性的分歧。也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能把每一次政策调整,都做成改革的“样板间”。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