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才指标逐年递减 毕业生可落户数只减不增
在调结构控人口的大趋势下,北京对于“人才”引进也有了更加谨慎的选择。昨日,北京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祖德领衔市人社局多位就业相关部门负责人披露了北京在新常态下就业工作的调整策略。张祖德透露,未来北京常规进京人才指标数量的趋势是逐渐压缩的。业内表示,这意味着,占北京每年新增落户人口比例最大的、拥有落户指标企事业单位新招聘、应届毕业生数量将“只减不增”,北京在人才引进上也将根据产业的纾解而开始重点“做减法”。
常规人才引进数量逐年缩减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以及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大量非首都核心功能向京外纾解,北京对于人才的需求势必会有一定的变化。
“人才引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引进需求,在某些特定的发展时期,某些人才紧缺,对于北京来说,这样的人才就需要引进,而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变化,某些人才现阶段不需要了,可能就不再引进了。”张祖德举例称,比如边缘的加工制造业,还有一般管理学院的人才,目前北京就不太需要了。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单菁菁也对此表示赞同,在她看来,北京对于人才的引进需求确实是需要和功能纾解的北京相结合的。“除了制造业外,公共服务类比如医疗卫生等方面也面临人才需求的调整,以后北京中心城区相关设施总量不会大规模增加了,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需求就只是退休和新进员工的置换,不会再成为新增大量人才的产业,而这样的行业势必会减少进京指标的分配。”单菁菁表示,此外,已经大量搬迁出京的批发物流市场,除了从业人员外,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将被大量转移出京。
不过,常规人才引进数量逐年缩减,并不意味着北京将关闭人才引进的大门。张祖德强调,优质人力资源还是要做加法的,对于高端优秀人才,包括优秀大学毕业生,北京是大门敞开的。此外,张祖德也表示,作为人才引进的固定科目——专项人才引进,目前在北京的进京指标中比例还是相对固定的,一般都占约一成,即2000人左右,其中包括公务员考试录用、大学生村官、科研助理等。
毕业生仍是进京大户
公开资料显示,每年北京新增户口中,应届毕业生等人才引进方式数量占比还是非常大的,因此,寻找一家拥有相关部门配发一定额度户口指标的企业事业单位,并通过在这些单位就职获得北京户口,成为了不少应届毕业生获得进京指标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业内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其中应届毕业生通过“进京指标”解决户口的比例此前大多都达到了新增落户人数的五成左右。
然而从2009年开始,北京市逐步加大“进京指标”限制,2013年,北京市应届生“进京指标”名额就已不足1万人,这意味着应届生越来越难以找到解决北京户口的工作。昨日,张祖德也透露,目前北京应届毕业生年度引进人数,即解决北京户口的人数只有8000-9000人。以百度为例,该企业2014年拟招聘应届毕业生3000名作为当年新进员工,但能够解决户口的名额只有40个。“这就造成了,不少应届生在毕业的时候会在高薪与户口间纠结。”上述专家表示。但即便如此,张祖德仍然明确,应届毕业生人才引进的数量未来只会少不会多。
创业成留京新路
人才进京指标的缩减并不意味着人才在京城将无立足之地,相反地,在新一轮创业政策的带动下,创业将为人才留京、进京提供更宽广的道路。
市人社局劳动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苏育表示,近年来,市人社局在推动创新创业,尤其是在扶持重点群体上,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包括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通过政府设立担保基金,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包括事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重点群体的创业者,提供创业融资支持,根据创业者的不同情况,最高可实现贷款200万元,“同时,符合条件的创业者还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支持”。
市人社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主任科员刘璟卫还表示,对于大学生,北京正在推行深入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比如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经济的场所、落实工商登记和银行注册政策措施等。“北京计划在2014-2017年期间,利用该计划在北京地区引领超过2.3万名大学生创业。” 刘璟卫表示。
不过,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地方在落实创新创业鼓励政策时经常会出现支持资金发放标准过高、扶持流程不够规范、支持政策和资金过于倾斜高科技产业等问题。该专家向北京商报记者举例称,由于涉及创业创新的各个部门之间在制定、实施政策时没有及时沟通协调导致的问题,发放资金的地方财政部门并不充分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而经常接触创新企业的地方科技等部门也不常参与具体鼓励环节的工作,就造成了政策与需求的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