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聚力“龙江新动能”
在一系列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等措施的带动下,过去一年里,黑龙江全省GDP增幅稳步攀升,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经济增速近两个百分点,新、老动能齐发力,龙江社会经济走上了东北振兴新征程。
GDP增速从2014年的5.6%,到2015年的5.7%,再到2016年的预计6.1%,黑龙江省正一步一个脚印地“爬坡转型”,全省调整结构、改革创新、培育新动能的步伐不断加速。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黑龙江调研了解到,伴随着去年以来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些新的积极变化不断涌现,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这三篇大文章不断破题。
改造升级“老字号”
改造升级“老字号”是黑龙江经济振兴绕不过去的路。但是,“老字号”转型升级必须要走新路子。
在创造共和国多项第一的东北老牌国企“哈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该企业的电站锅炉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三成,但面对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持续走低,一度步履维艰。依靠世界上热容量最大、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最先进的大型燃烧试验平台,“哈锅”将转型关键定位于“创新发展”,并走出国门找市场,与印度、土耳其等国签署了产品出口协议。
在黑龙江,不少像“哈锅”这样的“老字号”,正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产品升级,释放传统产业的潜能,与国际领军型企业战略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把旧的存量转化为新的增量。
开辟新市场加快了“老字号”改造升级。作为国内唯一从事大型舰船蒸汽、燃气动力装置研制的科研单位,中船重工第703所正在开辟民用燃气机组的新市场,拓宽产品布局。
与中央企业共享资源和市场,为“老字号”带来新机遇。2016年9月下旬落幕的黑龙江省与中央企业融合发展合作交流会,结出了60个签约项目的“硕果”,覆盖全省13个地市,签约额1342亿元。黑龙江省国资委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央地融合让“老支柱”产业加快了技术改造和创新。
深度开发“原字号”
黑龙江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生态条件优越,农产品量大质优,但受限于市场开发能力弱,“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粮头食尾”就要摸准市场脉搏。
黑龙江省桦川县农民景春鹏的合作社以水稻种植为主,普通大米批发3元一斤,有机大米通过互联网销售就达到18元一斤。同样一斤大米,销售额相差数倍。“这背后,既有种植模式的改变,也有营销方式的转型。”景春鹏说。初步统计,黑龙江省每年有1250万吨水稻进入加工企业加工,通过“互联网+”形成的销售比重越来越大,增加值越来越高。
大批新玉米还没收获时,富裕县一些早熟玉米棒就经过扒皮、修整、切段、清洗、热蒸、包装等程序,被放进冷库。“这些玉米不是深加工用的籽粒玉米,而是口感更佳的鲜食玉米,将分批送到南方客户手中。”富裕县林源食品有限公司经理王刚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这种玉米收获早、产值高,农民一个玉米棒能卖4毛多钱,比普通籽粒玉米强多了。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的原木资源也在悄然“变身”。在已经停伐的“林都”伊春,林区工人拓展林下资源空间,为二产加工增值奠定基础。一些松子、黑木耳产业,逐渐由小作坊生产向工厂化、集约化、现代化跨越,产品出口到美国、俄罗斯等地。
据黑龙江省初步统计,2016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林业增速分别突破了7%和6%。
培育壮大“新字号”
科技创新是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黑龙江省科研能力排在全国前列,仅哈尔滨科技创新创业大厦就已储备7000余项科技成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储备了丰富资源。
在去年成功召开的G20杭州峰会背后,一家参与保障大会“网络安保”的黑龙江科技企业成为了幕后英雄。这家名为哈尔滨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民营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其反病毒引擎已为全球10万防火墙和近5亿部手机终端提供了病毒防护服务。企业主要产品被国内外多家企业采用。
新材料、新产业都是“新字号”的重要内容。一些“煤城”也在大力开辟新产业。鸡西一方面发展煤炭精深加工“延伸煤”,一方面发展绿色食品、医药和旅贸等产业,从而全力摆脱“煤炭依赖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黑龙江省工信委了解到,2016年该省启动实施了新一轮工业项目“双百工程”,新兴产业是其中的“主力”。
作为高科技人才的储备力量,大学生创新创业在黑龙江越来越多。黑龙江省明水县树人乡对面城村的乔卫齐毕业于兰州大学,在大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返村创业。利用当地的农产品优势,他的网上店铺年赢利越来越喜人。目前,黑龙江省高校在校生及毕业生创业人数达11614人,注册企业939个,带动就业人数9358人。
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正在龙江大地逐渐形成。2016年黑龙江省新注册市场主体38.6万户,同比增长8.6%,其中企业7.3万户,增长22.9%。实有市场主体193.5万户,是2012年的2.2倍。
体制改革重在“松绑”减负
作为黑龙江省最大的国有企业,曾经拥有24万职工的龙煤集团包袱沉重。国企要发展,必须卸下“包袱”轻装上阵。黑龙江省通过产权挂牌交易方式,将包括四家三级甲等医院在内的四十余家矿区医院挂牌转让,资产总值超过10亿元。龙煤集团正式卸下了一个历史“包袱”。2016年,龙煤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实现了企业生存和基本运行,同比减亏23.7亿元。
改革是居安思危的主动推进。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农垦管理方式为重点的农垦改革已经拉开大幕。黑龙江农垦在绥化、哈尔滨管理局开展改革试点,将21个农(牧)场整合重组为15个北大荒集团子公司。
国企改革任务重、难度大,黑龙江省以啃硬骨头的决心和行动扎实推进。截至2016年10月末,黑龙江省年初规划的包括国企改革在内的331项改革任务,已经落实265项。
优化环境推进政商“亲清”
相较于南方经济发达省份,包括黑龙江在内的东北地区发展环境被很多人诟病,更有“投资不过山海关”一说。为了优化发展环境,黑龙江“动真格”、“出狠招”,对破坏经济发展坚决说“不”。
截至2016年11月底,黑龙江省各地市共查处破坏发展环境案件1848件,办结1703件。各地市共处理破坏发展环境的相关责任人2337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189人。
“省委环境办自2016年5月份组建以后,充分发挥协调、督办、检查、指导四项职能,对30个重点省直部门和各地市开展了第一轮督察,并下发了整改意见书。”黑龙江省委环境办副主任刘玉和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2016年10月下旬又开始了第二轮督察,对第一轮督察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回头看”,并对196个窗口单位明察暗访,“我们还对破坏发展环境案件持续发生、问题较多的县区责任人进行约谈”。
要实现发展环境的优化,制度优化很关键。2016年,黑龙江省取消省级行政权力事项192项,行政许可事项减少到407项。省级权力清单调整到3030项,精简69.9%。同时,全面实施“五证合一”,继续提高工商登记便利化。牡丹江商事登记实行线上线下并用,企业注册登记办理时间压缩至1小时内。
“优化发展环境有积极进步,点上也有好例子,但总体与产业界期待还有差距。”黑龙江省有关人士表示,优化发展环境还需向微观层面延伸,更好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解决发展环境中的具体问题,实现更多投资机会。把建立机制与查处问题结合起来,治标又治本。
对接“一带一路”超级平台
因为区位特点,黑龙江省运往国内的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一定程度影响经济发展。黑龙江省抢抓开放机遇,大力推进“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地处边境的黑龙江迅速“转身”,变成了对外开放“前沿”。
在哈飞空客制造中心有限公司物流经理张小兵的工作日程表中,每个月都会向几千公里外的德国发两个标准集装箱,再收一个标准集装箱。这些集装箱里装载的就是空客350系列飞机的组成部分。“以往通过海运运输时间长达一个多月,现在通过哈欧国际班列,从哈尔滨到德国汉堡只需要18天。”张小兵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目前,“哈欧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营,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飞机配件、化工产品等高附加值货源明显增加,每标箱货值由7.44万美元提升至10.1万美元。2016年,“哈欧班列”发运101班列、2474标箱,货值达到2.0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1.18%、98.55%和67.2%。跨境电商通道建设步伐加快。
借助于区位优势打造的跨境产业链,已成为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型产业的有效途径。全省重点打造的对俄进出口加工园区——穆棱经济开发区已入驻企业153户,其中投资超亿元的就有30户,截至去年7月末税收已达1.6亿元。
过去一年,谋划多年的黑河公路大桥开工,同江铁路大桥俄方一侧开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开工。黑龙江省正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以对俄合作为重点的对外开放。
来自黑龙江省商务厅的统计显示,2016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65.4亿美元,降幅收窄26个百分点。新设立外资企业116家,增长45%。实际利用外资58.2亿美元,增长6.8%。(作者:孙英威 管建涛)
(责任编辑: 齐雪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