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听从了爱心,可监管谁来负责
一则发生在安徽的新闻这几天激起了网友的善心:一个女子因从猛犬口下救女孩,导致自己四肢上的肌肉都被狗吞噬,捐款源源不断地流向被咬伤的人。可是这种温暖仅仅持续了一天,最新的消息将所有人的热情打进了谷底,原来女子根本不是救助陌生孩子受的伤,而是在朋友的家中喂狗被咬伤的。
当事者煞费苦心地编造这么一个故事,其用心当然不是冲着名去的。70万捐款俨然已经成为别人的囊中物,自己却成了笑料,公众尴尬地看着这一家人以一种不光彩的手段达成所愿,焦虑却又无可奈何。伤者不是不该得到帮助,但以这样的方式去获取帮助,将别人的爱心当成敛财工具,已经不是借机炒作,而是欺骗了。
类似的事件不是第一次发生。康夏卖书,流传在朋友圈里的故事是一个即将远行的游子与书本之间割舍不下的感情,而在现实里,则是卖书者在书店和快递公司间来回地倒腾。只有一千多本的藏书,愣是卖出了几千册。卖书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捆绑了社会的一种情怀,而此次事件卖的则是同情心。跟那些需要动用几部电话几个人的电话骗局相比,这些骗局走的是情感路线,技术含量未必高,但欺骗性大很多。它摸准了网络的传播规律也号准了网友们的脉搏。在包装精美的心灵鸡汤面前,社会几乎没有抵抗力。一个推开小孩子单挑两条恶狗的新闻是如此动人,正是灌溉心灵沙漠的一股清泉,如饥似渴的公众都失去了防御能力。媒体需要这样的新闻填满头条,社会也需要这样的新闻来慰藉人心。
对单个的网友来说,被骗个几百上千的,虽然不痛快,但谁又愿意花这个精力去跟行骗者较个真?那些愿意展现爱心的热心网友的热情不该被嘲笑,他们如你我一样,有着做人的基本原则,他们也不是智商出了问题,而是他们在这样的骗局面前不具备识别能力。这也印证了自发性慈善脆弱的一面。一次成功的网络炒作,其收益可能相当惊人。几百上千的单个看起来都不起眼,但汇集起来就可能是条“洪流”。这种洪流已经容不得我们等闲视之,也容不得社会睁只眼闭只眼。
把这归结于媒体的不负责任和网友们的轻信和盲目,用吃一堑长一智来作事件总结都不能掩盖问题的本质。
网友们的热情有目共睹,但这种直接捐款的方式如何避免因为信息的不透明被滥用,也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时代,捐款渠道的通达,我们恐怕很难退回到必须依赖某一个慈善组织来行善的时代,那么又该由谁来监管这些钱的使用?除了道德的约束还有良知的谴责,我们是不是还能找到更有效的办法来监管资金的使用?如何让这种爱心不被利用了是社会的事,一个法治严明的社会不该在这样的骗局面前无能为力。这是自发性的慈善无法靠自身的谨慎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
编辑: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