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心人”存活创亚洲纪录 专家解析“换心”秘密

23.06.2014  09:37

  记者从17日在哈市召开的“北方医药高峰论坛”获悉,哈医大二院心脏移植专家夏求明教授自1992年成功地实施了我省首例心脏移植手术,目前仍保持亚洲心脏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生存质量最高的纪录,其中,农民杨玉民创下了换心18年的存活纪录(于2010年去世),家住尚志帽儿山的中学教师于文峰换心20 年,仍活跃在课堂上,教书育人……18年、20年,这样的数字在亚洲换心人中遥遥领先,无人匹敌……

  自古以来就有“扁鹊换心”的传奇,寄予人们起死回生的梦想,而从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首例心脏移植开始,这个梦想正逐渐成为现实。50年后,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换心”手术开始在我省开展,无人料到,竟创下了诸多亚洲第一。17日,在“北方医药高峰论坛”,心脏移植专家夏求明教授与心外科主任蒋树林教授,向记者揭开了其中的秘密。

   “换心人”

  都是“心”志坚强的人

  虽然“换心人”杨玉民已经离世快4年了,可是一提起他,今年88岁的夏求明仍对他夸赞有加,“他有比较强悍的个人意志,虽然当初手术时,他几乎仅剩下一口气,仍能够坚强支撑住整个换心手术。在恢复健康后也没有养尊处优,而是长期坚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据知情人介绍,当年,32岁的杨玉民来到哈医大二院就诊时,已是“心肌炎晚期”,救他的唯一办法就是“换心”。可家人极力反对,杨玉民却说, “要么死了拉倒,要么活得像个人样。”他竟自己做主在手术单上签了字。当时的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由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主任夏求明教授主刀,供体心脏来自一名23岁的脑死亡患者。手术进行了4个小时,全院动用上百名医护人员,仅手术缝合就达1000余针。术后杨玉民出现过两次急性排异反应,都被准备充分的医生们成功化解。手术大获成功之后,杨玉民开始了新生活,开起了快餐店,每天东奔西跑进货忙。

  “换心人”于文峰也是一位“心”志坚强的人,他于1994年2月8日做了“换心”手术,术后重执教鞭,并且一直担任高中毕业班班主任,迄今已经送走了千余名毕业生。

   上百次实验

  形成“换心术”统一方案

  除了“换心人”的个人意志比较强悍外,能够创造“换心人”生存的亚洲纪录,更离不开医疗团队精湛的医术。

  哈医大二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进行心脏移植动物实验研究。“那个时候,我和同事们主要在狗等动物身上进行了上百次的手术实验。实验分成麻醉、取供体器官、体外循环、手术、术后监护等多个小组,每个组都选出专人负责。器官移植是一个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掉链子都不行。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成功几率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一个‘换心术’统一的方案。但什么时候才能上临床,谁也说不清。”夏求明教授忆起当年的实验情景时说。

  除了自己“关门”研究外,夏求明还遍寻心脏移植方面的国内外文献,基本上把当时能找到的不足100篇文献全部纳入“囊中”。去美国开会,他自掏腰包,花400美元买回两本心脏移植原版著作。

  “虽然经过无数次实验,但真给杨玉民做手术时,还真有一些紧张。仅手术的缝合处就有1000多针,可想而知,稍有纰漏,就会前功尽弃。”夏求明说。

  据悉,哈医大二院夏求明教授带领的课题组自1992年至今,先后为30余位患者进行了心脏移植。哈医大二院心外一科主任蒋树林教授、田伟忱教授联袂,3天内完成过2例心脏移植手术,使哈医大二院成为我国在短时间内完成心脏移植手术例数多、质量高的医院之一。

   “换心人”存活时间还能更长

  但是,与国外相比,“换心人”存活的绝对时间仍比国外短,比如,美国“换心人”的纪录是31年,欧洲则为25年。这是为什么?

  蒋树林教授解释说,国外把心脏移植的受体分成两类,一类病人在院外等待,另一类病人需要住院积极调整状态,甚至安装人工心脏作为过渡。前一类人的病情较轻,而国内换心人大多是像杨玉民、于文峰这样的,已到了病变末期,“挂着水,吸着氧,担架抬着来的”,效果必然会受影响。供心的质量比其他器官的要求高。供体和受体双方除了组织配型要相符,身高体重要相似。国外对供体不仅要进行血相、生化、病毒等检查,还要做心电图甚至超声心动图。在摘取心脏过程中要求呼吸、循环稳定,避免缺氧、低血压发生。一直等到开胸认为供心完全合格后,才通知受体组进行手术,而国内很难满足这样的条件。如果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换心人”存活时间还能更长。

  在“北方医药高峰论坛”上,哈医大二院的相关专家表示,心脏移植已经不是技术上的难点,器官移植的供体资源短缺,才是真正的世界性难题。据介绍,每年到哈医大二院要求心脏移植,也具备心脏移植条件的患者有数十例,但是因供体有限,每年只能实施几例,不少病人因为等不及而憾别人世。

   延伸阅读

  “换心”那些事儿

  ●1967年,美国人在南非开展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患者仅存活了18天。中国的第一例心脏移植由上海瑞金医院在1978年实施,患者术后只活了109天,死于排异反应引起的肺部感染。14年后,也就是1992年,才有3家医院同时获得心脏移植手术成功。按照手术时间顺序分别是北京安贞医院、哈医大二院和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安贞和牡丹江的两例患者存活时间分别为8个月和1年余。唯有杨玉民一人创下了亚洲纪录。

  ●国际上心脏移植成功率已达90%以上,我国也已经基本达到国际水平。虽然1年的平均存活率为80%,有的移植小组高达90%-95%。但是远期存活率改善并不明显,生存率仍以每年4%的速度递减。

  ●器官移植的供体资源短缺,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以心脏移植为例,世界心脏移植最大户美国一年开展2000例,也只能满足1/3患者的需求。每年到哈医大二院要求心脏移植,也具备心脏移植条件的患者有数十例,但是因供体有限,每年只能实施数例。

  ●器官移植的费用昂贵。尽管部分省市将某些种类器官移植(如肾移植、肝移植)的手术费用或术后抗排异用药费用多多少少纳入了医保,但是总的来说,一般患者还是很难承受。目前我省的于文峰是用药最少的换心人之一,别人要用七八种药,而他只需用两种,但即使这样每年也要花费3至4万元药费。多年来,这笔钱基本由哈医大二院帮他解决。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我国开展过器官移植的医疗单位不少,但是真正具备条件和资质的却有限。器官移植动辄就要花几十万元,购买相应的设备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如果医生或者医院的水平良莠不齐,谁都做,谁都敢做,就会使有限的资源被白白浪费,使患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在北美洲,一名心脏外科医生必须每年完成200例以上的心脏手术,才能开展心脏移植。我国目前能达到这样技术资质的心脏外科医生为数不多,我省专家认为,即使是这样,国家也不能把“门槛”设定得太低,起码应该达到每人每年100例以上。(作者: 李佳 王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