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掌舵 新型主体当家——黑龙江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力改革再腾飞
新华网哈尔滨7月1日电题:精准农业掌舵 新型主体当家——黑龙江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力改革再腾飞
新华社记者 管建涛
从小四轮耕作到大马力拖拉机GPS定位作业和飞机航化作业,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化发展,从撒芝麻盐式使用涉农资金,到打捆整合发挥集中优势……我国最大粮食生产基地黑龙江正加力推动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力促“十连增”后再次腾飞。
飞机航化作业 精准农业掌舵
6月30日上午,四架蓝白相间的飞机,排着整齐的编队,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七星农场的万亩有机大豆高产示范基地低空掠过,瞬间形成四道白线,和翠绿色大豆秧苗形成鲜明对比,在地块两头来回折返。
要不是亲眼见到这么现代化的飞机航化作业,参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培训班的150多名各地代表,很难相信这只是黑龙江省应用现代化飞机喷施药剂的现场。
在黑龙江省绥棱县的宝田水稻科技示范区旁,两架小型直升机等待着培训代表们的检阅。飞机虽然不算大,但每天的工作量却不少。飞机维护人员蹇永训说,一架直升机每天作业面积两三万亩,作业效率高,喷施均匀,特别是在作物植株较高,一般植保机械没法作业的情况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飞机航化作业外,黑龙江省很多地区的农机已经装上GPS系统,耕地采取精量化测土配方施肥,真正实现了精准农业、数字化农业。在红星农场的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大屏幕给人们演示,鼠标轻点屏幕上的一台农机,这个农机在田间作业的整个轨迹和作业量一目了然。随便点一个地块,输入目标产量,有关这块耕地的施肥配方就会由电脑系统准确给出。
在黑龙江,像这样以卫星遥感、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及时监测和掌握作物各时期生长情况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农业形式越来越多,精准农业正逐渐成为黑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的“掌舵人”。
合作激发效益 新型主体当家
6月29日,在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场院内,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向参加培训班的代表们介绍仁发模式和经验:农民带地入社,取消土地保底金,把土地面积视为交易量进行分配,国家投资平均量化到户,土地亩均收益达到922元……
但了解李凤玉的人都知道,合作社今天的成绩也是来之不易的。2010年到2013年,从以代耕作业为主,到土地规模经营面积5万亩,从亏损187万元到盈利5000多万元,这个合作社让周围农民看到了合作的力量和效益。“原来不入社的农民现在主动要加入合作社。”李凤玉说。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主任王忠林告诉记者,像仁发这样的农机合作社,黑龙江省已经发展到916个,自主经营土地面积达1500万亩,其他农民合作社也超过5万个,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领军人。
本次培训班代表、辽宁省海城市市长邓延发参观了黑龙江的现代化大农业后深感震撼。邓延发说,现在的“合”不同于以前,属于更高层次上的“合”,是一个应用大型农机,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一方面让更多的农民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增收,推进了城镇化发展。
配套改革正当时 现代农业再腾飞
2013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到1200亿斤,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连续十年增产。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这个省农业生产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但不得不承认,农业生产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去年4月,国务院确定黑龙江省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全国农村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趟路子”,黑龙江省随即全面启动了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针对涉农资金“撒芝麻盐”的问题,黑龙江省政府下发了《“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涉农资金整合方案》,按照“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原则,通过项目“打捆”、资金“打包”,整合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三大类77个专项涉农资金共307亿元,大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这个省已经重点开展了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和创新农产品市场流通方式等五个方面的改革试验,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将让龙江农业再次踏上腾飞之路。(完)(编辑:颜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