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大山深处的中国梦

13.06.2014  00:59

          哈工大报讯(李声勇/文)宁蒗,中国西南山区的一个小县城,有着最美的星空,洁净无瑕,每一颗星星都可以绽放出自己的光彩。漫漫银河横亘苍穹,一颗颗钻石若明若暗地闪烁,好似一个个呼之欲出的梦。可就在这如诗如画的星空下,却是另一番景象。
  2012年的夏天,我们一行5人踏上了这条万里征程——从哈尔滨到北京再到昆明、丽江,最后来到了宁蒗。由繁华到萧条,由发达到落后,鲜明的反差动人心魄。如此落后的地区,孩子们的梦想是什么?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吗?种种疑问冲淡了初到的喜悦,却又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第一堂课,孩子的梦想
          来到支教学校,短暂的休整之后,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堂课。走进教室的那一刻,80道好奇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我。鸦雀无声的教室里,无数个问号在碰撞。我问孩子们,有多少人离开过县城?一半的孩子举手了。我再问,有多少人去过昆明呢?只有两三个人举手。我又追问,谁去过北京?剩下的只有孩子们渴望的目光。我告诉他们,丽江很美,昆明很现代,北京的繁华更是无法比拟,但能否走出去,能否得到一个丰富阅历、开拓眼界的机会,靠的就是努力学习知识。
  我看到有个孩子微微咬了一下嘴唇,稚嫩的脸上带着一点与年龄不相符的沧桑。“刘建华?”孩子站了起来。“你向往老师说的北京吗?”孩子用力地点了点头。“那你以后想去吗?”孩子摸了摸后脑勺,低下了头。预想中的肯定回答中断在他的沉默里。我意识到孩子心里有事,便放慢了追问的节奏,静静等他的回答。“老师,我不想考上那里的大学……”“哦?说来听听。”“我想考军校……我妈妈前几天去世了,弟弟也在念书,只有上军校,我家才能负担得起。爸爸每天都要上山种地,晚上回来还要砍柴,他挣的钱却只够养活我和弟弟。我想上大学,但我知道爸爸没有钱出学费……”孩子的眼中闪烁着似乎永远不会滴下的泪水。我示意他坐下,向全班问道: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一句句小声的呢喃微微刺破了沉寂:“我想去军校”,“我想治好爸爸的腿”,“我想家里快点还清债”,“我想知道妈妈长什么样子”……与发达地区的孩子们动辄环游世界的梦想相比,这些梦想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直白、具体,甚至有些渺小,却又如此让孩子们着迷和挣扎。
  整整一节课,我成了一个倾听者、思考者。需要我们做的太多了,我们能做的也太多了,我下定决心,用这一年时间让更多的孩子靠近他们的梦想。
          索玛花开,爱满凉山
          在我住的宿舍里,有一篇师姐珍藏的学生作文。“这个孩子现在已经不读书了,也许她永远无法看见我的评语,但这本作文我会收藏着,时刻告诉自己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节课,因为下节课,那个位置也许就会空。我要好好铭记一个老师的责任和担当。”那个孩子因为家庭贫困,早早地成为了一名打工妹。
  家庭贫困是孩子们身上巨大的枷锁。我去过学生小柳的家,汽车走了8个小时蜿蜒的土路,我又步行了3个小时的山路,望着太阳从山间升起又落下,终于到了小柳的家。他们村还没有通电,一眼望去,最亮的就是天上的银河。当晚,我睡在牛棚上的房间里,这是他家最结实的一间屋子。透风的木头墙、隐约可见星光的天花板坚强地对抗着山间的狂风,耳边老牛时不时发出低沉的吼叫。那一夜,我没有睡。
  回到宁蒗,我把所有的材料发到网上。借助网络平台,每天都接收到几十个来自全国的爱心电话。有一位叫徐汉军的爱心人士答应每年给小柳2000元的资助,并邀请小柳的父母到他所在的浙江上虞打工。年关刚过,小柳父母便动身了。几天前,小柳爸爸打电话给我,说徐老板很照顾他们,工作很开心,并不停地感谢我。我没有着急接受这份感谢,只是回复小柳爸爸,让他们放心,我一定会关注小柳的学习。有一天上课,无意间又聊到了梦想,我提问了小柳,他很有底气地告诉我:“老师,我的梦想是考上浙江大学!”我微微一笑,也许孩子不知道考上浙大有多难,但与原来“想带爸爸妈妈去丽江看看”的梦想相比,我更希望他的梦想是那所很难去的大学。梦想本没有优劣之分,但只有看得更远,才能真正找到梦想的方向,才能在前进的路上收获更多人生的硕果。我们的支教,也许就是一张地图,也许就是一段描述,但是透过我们的眼睛,更多的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未来、看到了方向、看到了自己真正的梦想。
  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走遍了宁蒗的13个乡镇,爬到了最贫困的高寒山区,走到了极度干旱的大山深处,收集到40余名汉族、彝族、普米族孩子们家庭情况的一手资料并放到了网络上,越来越多的目光照向了小凉山。通过将近一年的宣传,超过400爱心人士和组织向我们表达了资助意愿,目前已有190余名学生收到了每月不少于100元的爱心资助。与此同时,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几百名爱心人士累计向我们捐赠了400余箱、超过20000件衣服和文具。每次拉起“索玛花开,爱满凉山”的条幅,看到孩子们拿到资助款、新衣服、新文具时开心的笑脸,我想我们的笑容也是最灿烂的。
   “爱心鸡蛋”助力山区“求学梦”
  有一个孩子,平时学习很刻苦,作业完成态度也很认真。但我发现上课的时候,孩子看黑板的眼神很迷茫。如此热爱学习的孩子,怎么会不珍惜上课的时间呢?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你为什么上课不爱看黑板?”“老师,我看不清……”“是因为近视吗?”“不近视”。这时,“营养不良”、“血糖过低”等字眼浮现在我的脑海。“说说你每天吃什么?”“早饭两个馒头,中午一份米饭、两个素菜,晚饭不吃,晚自习下课后再吃两个馒头。”我吃了一惊:“你不吃肉?”孩子停顿了一会儿,说:“每两个星期去舅舅家一次,在那里吃点”。“为什么不在学校买?”我迫不及待地问。过了很久,喃喃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舍不得……”他不笨,也很认真,但考试成绩一直不理想,也许这就是原因。从那以后,每个周末,我都把他叫到寝室,施展我那蹩脚的厨艺:红豆枣子汤、腌菜炒肉、饺子……和他吃的每一顿饭,肉一定是餐桌的主角。那些饭菜不一定很美味,但却是我吃得最开心的。
  在支教地,这样的孩子有很多,我一直想做点什么,但一直没有头绪。直到和同学聊天,她的一个建议让我豁然开朗:“每天给孩子们发一个鸡蛋怎么样?”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一位福建的爱心人士,她当即表示赞同。紧接着,支教团完善了这一计划,从3月份开始,受哈工大资助的贫困学生每个工作日都能领到一个热乎乎的“爱心鸡蛋”。每天一个鸡蛋并不能满足一个孩子一天的营养需求,但一棒一棒的爱心接力,会让孩子们受到的帮助越来越多。总有一天,更多的孩子将完成他们的“求学梦”,开启一个全新的“未来梦”。
          宁蒗,梦想起飞的地方
          一年的时间何其短暂,离开的那一刻,我拿着行李,望着陪伴我一年的教学楼,一步一回头地走了。我没让孩子们来送我,我怕自己无法承受这份离别。现在,坐在实验室里,每当安静的时候,往昔的一幕幕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那一年不曾停歇的脚步,让我收获了一生满满的回忆。有一句话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其中的含义:“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淳朴的山民、天真的学生、为了生存和梦想表现出的不屈,每一分每一秒都感动着我,并鞭策我奋勇向前。未来,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身在何方,我都将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
  “世界的改变不是因为一个人做了许多,而是因为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10年来,支教团薪火相传,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有能力、有胆量,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见过了天堂,再一次振翅飞翔,就会更有力量。”这不正是我们支教的意义吗?帮孩子们树立梦想,让他们有能力飞向远方。

编辑:张东杰 来源: 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