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探索多种模式打造多元化创业创新载体
一个微小的创业项目,可能会引发整个产业与市场结构的颠覆性改变。而在其成长过程中,随时会死在半路上。如果成长于养分充足的生态中,将能及时汲取外力加速成长……
哈尔滨正推动形成这样一种创业生态。
眼下,冰城多措并举的“双创”养成实践仍在进行中。而那些更加市场化、专业化和更具亲和力的力量,正一步步降低创业门槛,并为创业企业生长提供更好条件。
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哈市仅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就达459户,同比增长12%;新晋一定规模科技型企业75户,同比增长92%。
搭建多元孵化载体 让创业“天马行空”
沿着松北区世茂大道向西行驶,数公里后一片密集的写字楼出现在眼前,这里是省内规模最大的创业集中区——创业创新广场,目前已汇集各类大型创新型孵化器近20家。
以哈以孵化器为例。这是省内率先采用国际孵化模式的创业孵化场所,其最颠覆本埠传统孵化器的特征是:采用“孵化+投资”的运营模式。哈以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常舒宇介绍:“对入孵项目,哈以孵化器均参与股权投资,最高参股30%。”而且,孵化器会与创业者一起,对项目经营团队架构、商业模式与市场定位进行深层次的“手把手”辅佐。
借助于先进的运作模式,这个孵化器短短几年时间已成为哈埠最大的专业创业孵化集团,目前在松北、利民、南岗、哈南等共形成7个科技孵化基地。
“通过探索多种模式,不断打造多元化的创业创新载体。同时,还全面鼓励原有空间基地升级,新建载体平台突出特色创新,形成新的创新生态。”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积极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目前全市已形成各类创业创新空间221家,入驻小微企业累计达9122户。
南岗“双创一条街”无疑让创业生态的打造走向另一个极致。依托北起南通大街、南至学府路零公里处的长街,南岗区整合沿途富集的科教资源,盘活沿街两侧楼盘转租科技孵化器或科技创新型企业,打造出国内最长“创新创业一条街”。目前这里已吸引诸多新产业、新业态落地创业,在孵科技企业达到970户,成为冰城“双创”新地标。
市发改委统计显示,全市已建立面向小微企业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145个,各类公共服务平台连接的各类专业服务机构235个。上半年,哈尔滨与著名孵化机构京东集团开展全面合作,哈尔滨京东云创空间、京东云学院于4月落地运营,哈尔滨阿里巴巴创新中心业务也已落地。
“宏观上我们积极衔接国家战略,以推动‘双创’高水平发展。”市发改委副主任张晓萍说,经与国家发改委沟通争取,哈尔滨新区和哈工大分别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国家第二批区域双创基地和高校双创基地,这将为哈市今后双创纵深发展打下重要的载体基础。
缺乏资金,是创业企业的普遍难题。
哈工大教师张旭堂凭自身科研成果成立了哈尔滨康远多维科技发展公司,致力于将口腔义齿高端自动化生产设备推向市场,但是公司资金捉襟见肘。科技创新城科力高新天使投资有限公司在评估了张旭堂产品的市场前景后,决定以250万元风险投资的方式入股康远多维科技发展公司,难题迎刃而解。
风投,正成为哈埠科技企业的常规融资路径。目前,仅科技创新城内,已有近70家投资及基金管理公司、数十家担保公司落地。在眼下的冰城,资本对企业的助力,正以无所不在的方式存在、扩大。
在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与资本对接的同时,政府主导的创业“输血”行动也以各种方式展开。
比如,以创业担保贷款助推创业就业为创业者提供贷款资金支持。仅此一项,上半年全市有372名创业者拿到贷款,获得支持资金总计3060万元。而且,针对创业资金更为匮乏的大学生群体,哈市加大了相关的奖励或资助力度。今年已完成的2016年度哈尔滨市大学生创业项目补贴、大学生优秀及重点创业项目资助、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及补贴资金的审批和发放工作,累计发放补贴资金333万元。
惠及面更大的是“两创示范”服务券。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服务券”方式发放给小微企业创业,它们可用此券向服务机构换取融资、培训、技术等多种服务项目。市发改委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哈市共为312户新办企业发放新办企业服务券60.5万元;通过“科技创新券”安排支持企业项目111项,年支持资金4630万元。
在加强政策与创业支持及引导方面,哈市也不遗余力。
为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哈市加速兑现科技创新鼓励政策。上半年开展的“加计扣除”研发项目认定工作,共认定2016年度企业自主确立研究开发项目949项,同比增长33.85%;涉及企业193户,同比增长32.19%,预期按优惠政策将减免企业所得税2.4亿元。
“通过政策激励,激励农民创业创新。”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制定《支持农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出台《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哈市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目前全市带动农民创业17.2万人,拉动农民就业30.1万人。
打造创业链机制 从科技成果转化出发
再好的创业载体和政策体系,没有创业项目最终也只是一栋建筑或一纸空文。
“好的科研成果就像是好食材,能否做出一道好菜,还要看体制、机制如何保障。”科技创新城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郭斌指出,大学大所科研成果往往能够推动一个产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关键技术的更新换代,而成果从完成孵化到做大做强,需要学校、政府与社会等综合因素的支持。
正因如此,哈尔滨全力加速科研院所成果落地转化。一系列推进科技成果落地、创业项目生成的机制和措施,推动创业项目源源不断输入。
“我们强化与哈工大市校科技合作第二轮试点建设,建立了以成果转化效益考核为重点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有效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哈市设立了市校(所)科技合作平台信誉担保专项,凡经校所推荐和专家评审的创业项目,给予“注册一企,支持一项”的政策支持。同时哈市推动哈工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指导、推动哈工程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大力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性。
为提升大学生“双创”技能,哈市正引导市属高校打通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通道。比如,打破哈职院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两张皮”现状,在专业教学中开展了将专业教学中的知识点与创业素质教育中的能力点进行对接,促进了学生创业实践深入开展。
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力度也在加强。哈市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实战方式推进市属中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
聚焦“双创”主体就业,哈市重点推进城镇转移人员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据悉,新建设的城镇转移人员创业孵化园,将吸纳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创业群体,孵化采取“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区+加速孵化区+综合服务区”模式,8月份已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