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就医感受需“制度+供给”双管齐下
“看病难”难在三甲医院,表现在“四长一短”,即挂号时间长、就诊时间长、检查时间长、缴费时间长和看病时间短;“看病贵”贵在三甲医院,表现为“四贵一低”,即医药费贵、护理费贵、高值耗材贵、住院费贵和患者获得感低。近日,当省卫计委的四个行风巡查、督导组本着“问题导向”的宗旨,利用一周时间对省城的9所三甲医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督导调研后,感觉到“看病难和贵”现象所显现的脉络愈发清晰,作为行业管理者有什么办法逐步改善百姓的就医感受,成了省卫计委众多官员近期深度思考的问题。
“顽疾”已经形成,就要剖析其原因,于是一份由主管处室牵头形成的调研报告初步形成。其中针对“四长一短”的形成原因分析可谓准确、中肯。
他们认为,造成“四长”现象,百姓蜂拥至大城市三甲医院就医是直接原因。其中深层次原因是基层医疗技术和设备软硬件条件还不够到位,对日益增多的大病、重病、难病难以应对,百姓在目前交通等条件相对允许的情况下,纷纷涌到可信度高的大医院就诊。同时,目前多数大医院已出现“虹吸效应”,为追求经济利益,对就诊者来者不拒,不分类,无侧重,头疼感冒的患者也收,医院天天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而造成“一短”现象主要产生的原因是:各大医院有的医生超负荷、指标收治病人,有的每天收到挂号160至280个,每天有的上手术台手术10到20人,医生筋疲力尽,解答患者问题精力不足,多数形成回答短,甚至不想回答的现象。同时,由于“分级治疗”政策没落实,各地市县的病人需求多,省级大医院的一些骨干医生利用休息日到各地去“走穴”,造成疲劳上班而面对患者精力不足。同时,就诊过程的“四长一短”现象也直接导致了百姓就医的“四贵一低”结果。
据了解,黑龙江省医疗服务资源基本能满足全省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特别是2009年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围绕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实施了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和重大改革举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人民群众医疗上的“获得感”逐渐增强,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
但怎样解决存在于一些大城市、大医院被社会广为诟病的“看病难和贵”的问题,已成为行业管理者的“必答题”。省卫计委负责人表示:本次大规模的行风巡查、督导、调研,要少说成绩,多找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经过认真的梳理和谋划,一个解决社会关注、百姓关切问题的脉络初步形成,卫计委主管部门将其归纳为“制度+供给”方案。
省卫计委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介绍,这里所说的“制度”就是规范、完善制度,其中包括完善现有预约诊疗制度、处方点评制度、药占比控制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等,从制度上规范一些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方便百姓就医,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同时计划在三级医院逐步取消门诊输液等措施,最大限度用制度改善大医院的就医、就诊秩序。
其中,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已经在全省69家三级医院、295家二级医院共推行了1273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有效规范了诊疗行为,避免小病大治。集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制定下发包含178个抗菌药物品种的《黑龙江省抗菌药物分级目录》,使得滥用抗生素问题得到一定遏制。
而“供给”便是要在各个医疗层级,用多种措施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完善“医联体”建设,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大医院专家的服务;开展对口支援。全面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万名医师下基层”活动,继续开展省级专家支援县医院学科建设先锋行动,全面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整体服务能力;积极推进远程会诊。缩短患者就医半径,降低医疗及其它费用负担。
其中已经开展的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能力、建立分级诊疗模式为目标的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首批试点哈尔滨市域内的19家三级医院、11家二级医院率先与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了30个医联体,第二批试点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七台河市已建成18个医联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解决看病难现象提供了较好的解决路径。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已实施了强基层战略,完成市级医院建设项目9个、县级人民医院建设项目20个、县级中医院建设项目46个、社区卫生中心建设项目4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458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2012年,拿出专项编制,为64个县医院招聘医学本科毕业生700多人;2014至2016年三年为乡镇卫生院招聘医学人才3163名;2010~2015年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818人。
据省卫计委负责人介绍,在今后一段时间,为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将在原有“十二五”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加大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工作力度。只有做到在基层能够为百姓提供有效、安全的医疗服务,才能让更多百姓“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记者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