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协委员建议给滴滴优步发牌照
跟去年相同,本次两会上,滴滴、优步等新模式依然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议题。但是,对于政府是否应该赋予滴滴、优步等新模式合法身份,代表、委员们存在不同观点。
不少市政协委员呼吁,政府从政策制度层面,放开对滴滴、优步等新模式的限制,授予其合法身份,允许私家车加入到公共交通服务领域。这些委员强调,实践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滴滴、优步等新模式更便捷更实惠、服务更周到,放开对滴滴、优步等新模式的限制,有利于公共交通产业的整体发展。
也有一些市政协委员认为,在快车、拼车、顺风车等新模式中,存在部分私家车主注册加入的情况,私家车主从事有偿载客服务,门槛过低且没有资格认证环节,对乘客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车况是否符合安全行驶的要求?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乘客的利益如何保证?还有委员提出,个别公司“挂羊头卖狗肉”,通过所谓的互联网客运顺风车、拼车模式,吸引风投圈钱,呼吁政府严格管理严格限制。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对于顺风车、拼车等新现象,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已经开始积极研究,研究的方向是如何让滴滴、优步等新模式与传统出租车行业有效衔接,怎样通过二者的对接,倒逼传统出租车产业改革,同时弥补滴滴、优步等新模式资格认证等不足之处。
市政协委员刘明清
滴滴、优步是“分享经济”的一种
昨日下午,在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专题座谈会上,市政协委员刘明清发言时提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分享经济”,滴滴、优步等模式应该是“分享经济”的一种,但目前面临政策制度障碍等问题。
“我打过不少次优步,那些司机非常害怕,不敢去机场,担心受到处罚,滴滴打车也是如此”,刘明清说,在互联网时代,不断出现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租行业所在的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应该破除政策、制度、观念上的障碍。当年,淘宝模式就是在破除了一些政策、制度障碍后,成长起来的。目前,第三方支付也在破局。“所以希望政府这块的动作能够加大一点”。
市政协委员刘凝
建议私家车进入公共交通服务
前天下午,刘明清所在的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时,包括他在内的三四名委员就曾对滴滴、优步模式展开讨论,建议政府认可滴滴、优步的运营模式,给他们发放合法牌照,授予其合法的运营资格。
当时,市政协委员刘凝提出,应该放开对私人汽车进入公共交通服务的限制,目前高峰时段,公交车爆满,出租车难打,而低峰时段,公交车经常乘客很少。如果允许私家车进入公共交通服务领域,那么既能缓解高峰时段运力紧张的问题,又能便利市民出行。这正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分享经济的一种体现。
市政协委员梅宁华接话说,如果允许私家车进入公共交通服务领域,那么有利于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刘凝是北京易行律师事务所主任,小组讨论后,他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现在的滴滴、优步,相当于当年的淘宝、支付宝和近年的余额宝。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业出现之初,都面临是否符合制度政策规定的问题,一度引起争议,政府部门并没有“一棒子打死”,互联网金融才形成今天的局面。
刘凝认为,滴滴、优步等新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用户和私家车主的认可和欢迎,对传统出租车行业带来了冲击,也有引发公共交通改革的趋向。
但是,这些新模式能不能带动整个公共交通领域的改革,能不能使公共交通产业成长壮大起来,关键一点就是现行法律框架下立规矩,给这些新模式成长、发展的机会。
他强调,法无禁止即可为,目前没有法律条文对滴滴、优步类模式做出禁止性规定,只是部门规章有限制性规定。因此,如何对待滴滴、优步类模式,对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是一种挑战。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一律禁止滴滴、优步模式,那么容易陷入执法难题,“用户都是通过移动终端下单,通过什么样的技术手段监督?”
市政协委员刘劲容
政府可以给新模式留一个口子
“说到底,还是利益调整问题”,市政协委员刘劲容表示,“滴滴、优步这些新模式,抢走了传统出租车领域的一部分市场。他表示,当年淘宝、支付宝刚出现时,同样没有合法身份,也面临当时的政策、制度、管理观念方面的障碍,淘宝、支付宝之所以成长成今天的规模,不仅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亮点,还带动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就在于当年政府没有一律禁止,而是留了一个口子,允许淘宝、支付宝存在。
北京首汽股份有限公司总内训师于凯
私家车参与客运 安全无保障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首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内训师于凯对新京报表示,可以引导、规范发展专车,但部分顺风车、拼车等用着私家车,存在“打着公益旗号”赚钱的现象,并没有用心参与租车行业,不能保证乘客的安全。
专车需要政府引导、规范
作为出租车行业的人,于凯认为专车是个好事。他表示,每年两会都在说车难打,黑车多,但从去年开始没这些说法,车也好打了,这正是因为有了专车。
于凯称,不能简单说专车,应该区分一下,叫互联网客运,这个大的范畴下,有专车,有约租车,还有顺风车、拼车等。
对于这几类车的区别,于凯表示,约租车是有条件、有局限的,要求必须挂出租车的牌照,人员必须有出租车驾驶的资质,而这并不容易。他举例称,去年其曾进行9批约租车驾驶员培训,但人很难找,因为要求必须有证,有出租车驾驶员的资格。
对于目前还没有明确政策的专车,于凯认为需要政府去管理、引导、规范,如设立标准,首先用正规的专业运输车辆,如果不是出租车,可考虑用租赁车,租赁车数量多,而且政府有使用年限、保养、年检等强制要求,政府的监督对乘客有一定的安全保障。
其次,专车的驾驶员可考虑设立一个区别于出租车驾驶员的标准,由政府牵头做一个考试体系,考题向社会公布,像考驾驶证一样定期考试,如此可保证驾驶员的供应,让那些想参与此行业的人能融入进来。
私家车参与互联网客运不可行
部分顺风车、拼车等,用着私家车,存在“打着公益旗号”,想靠互联网规律赚钱的现象,实则没把心放在网络客运上。此种类型的车存在很多危险因素,比如车的安全保障,治安保障,驾驶技术保障等。
于凯称,“现在影响出租车驾驶员收入的大部分是所谓的顺风车这些车,花5万块钱买辆破车,很多黑车驾驶员都加入,手机App上随便一点就可以进去,安全能保证吗?”
他认为,私家车参与互联网客运不可行,安全得不到保障,“企业要想做这个行业,我赞成,但我不赞成这种方式,你应该用正规的车”。
于凯表示,如果真的想要从事这个行业,尽管方式跟现在的法律法规有些冲突,但起码你是想做这件事。“我最反感的是你是想借用从事这个行业这件事,拿着集客量去要风投,这是投机行为,这最可怕。没有车,也没有人,不守规矩,玩互联网的概念,一两百万就做客运交通,这很可笑,我最反对这种行径。”于凯说道。
互联网客运总的大方向还是好的,于凯称,但游戏规则必须政府制定,它是最公正的,把该留的留下,不该留的坚决清退。出租车大发展的时候,北京有将近1500家企业,到现在只剩300多家,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治理乱象。他表示,希望互联网客运这个新的行业不要变成无序竞争,监管要跟上,如果乱下去,会对行业甚至会对首都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