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全国政协委员聚焦生态保护 筑牢林区"绿色长城"
记者 郭铭华 衣春翔
作为重要生态屏障,林区在我国生态建设全局中发挥着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多种功能。为了保护生态,我省重点林区2014年开始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伴随着从“向森林要木材”到“向森林要生态”的转变,林区经济将如何发展?怎样更好支持林区生态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首日,我省全国政协委员就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热议。
场外连线——
林场老职工给委员带话:“林区需要更多关怀”
30多年前,战大叔就在大兴安岭的一个林场当起了伐木工。2014年全面停伐后,记者曾经采访过他,那时他正和林场的其他职工一起开始新的“创业”,他们有的人成为了护林员,有的人搞起了林下经济。战大叔告诉记者,全面停伐后,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林场以前是“独木支撑”,如今停伐了,林场和林场职工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以前的欠账要还、林场职工的待遇有待提高、发展林下经济需要资金和政策。
得知记者今年要到全国两会采访,战大叔托记者给我省全国政协委员带个话儿:“如今的林区十分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希望委员们在全国两会上提提建议,给予林区更多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让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长城’永固。”
会场直击——
期盼林区生产活动“华丽”转身我省全国政协委员马立群认为,全面停伐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大决策,是改善生态环境,修复生态功能,恢复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但全面停伐后森工企业生产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林业生产为主的林业企业失去了主产利润,可支配收入锐减,使林区面临着企业债务偿还、闲置资产处置、富余劳动力安排、职工待遇提高、企业负担过重等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天保二期森林管护费每亩补助5元,从目前费用支出及物价上涨水平看,管护费补助严重不足。”我省全国政协委员付刚举例说,森工林区由于农林混居严重,管护任务重、难度大,停伐后产生大量的富余人员需安置从事管护任务,由于现有管护补助标准过低,缺口大,导致管护者收入少,直接影响了管护者的积极性和管护工作质量,这将对保护森林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委员建言——
支持替代产业项目建设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
我省全国政协委员钟杰建议国家对林企债务给予豁免等政策。她说,全面停伐后,由于没有了主营业务收入,森工企业无力偿还债务。国家应充分考虑森工实际,再次对加工企业的债务给予关注,进一步落实好金融机构债务减免问题,使森工企业在有效完成生态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能够得以休养生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职工安置问题,她认为国家可以增加林区中幼林抚育量和补植补造任务量,最大限度增加就业岗位,安置富余人员。同时政府应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大对产业引导资金和替代产业专项基金的投入,培育壮大接续产业。
同时,马立群提出,建议国家对森工的转型发展特别是替代产业项目建设予以支持。尽快建立林区经济转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林木精深加工、森林食品、森林生态旅游、北药业、种养殖业、清洁能源等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他还建议切实提高林企职工的待遇,加大林区社会基础设施投入。“尽管近年来国家对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投入了巨额资金,但投入和需求相差很大,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建议国家加大对配套的给排水、供热、供电、绿化、道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加大营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强良种基地、苗木生产基地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林区生态保护。”
日前省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林业总产值由2013年的1480亿元增加到4000亿元,非木经济比重由68%提高到80%,林区城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2505元增加到27640元。委员们一致表示,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一方面需要黑龙江自己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有关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明确保障措施,给予大力支持,才能让林企改革稳步进行,确保林区转型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多贡献。(本报北京3日电)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