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呼之欲出 国内玉米市场弱势波动
时至今日,东北玉米市场价格跌势已明显放缓,华北产区玉米价格较前期低位累计反弹40-60元/吨,北方产区价格底部区间若隐若现。同时,国内玉米市场继续处于新粮上市初期,但东北局部上量有所增加,华北产区玉米上市节奏放缓,市场在“临储玉米政策”尚未落地的情况下呈现弱势波动格局,市场购销心理较为谨慎。此外,随着本周冷空气给东北部分地区带来降温天气,局部地区气温有望降至0℃以下,东北玉米批量上市为期不远。具体分析如下:
一、国内玉米市场整体下跌趋势放缓,市场进入弱势波动期
今年10月份以来,随着我国主产区玉米迎来收获高峰期,玉米市场季节性回落特征明显,其价格进一步下调,跌幅在100元/吨-250元/吨不等。但10月中旬开始,华北产区玉米价格率先触底反弹,东北产区玉米则因尚未上冻无法批量脱粒上市以及传闻临储玉米收购价格可望维持上年水平托底,跌势逐步放缓。而南北港口玉米价格则涨跌互现。
截止11月10日,吉林长春、松原、四平地区2014年产三等玉米收购价(单位:元/吨,下同)分别为2080、2080、2140元(平均2100),均与11月初持平;黑龙江省玉米收购平均价1940,与11月初持平;辽宁省收购平均价2220,较11月初上涨20。山东、河南、河北2014年产三等玉米收购平均价2280、2206、2230,均与11月初持平。锦州港14.5%水分优质玉米收购价2290-2305,较月初下跌10-20;理论平仓价2360-2370,较月初下跌10;广东深圳港口14.5%水分东北产优质玉米成交价2470-2490,较月初上涨20。销区上海三等玉米站台交货价为2500,较11月初下跌80;福建福州为2580,较11月初下跌60。
二、主要影响因素
1、临储玉米托市政策传闻几经起伏,运补政策存废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今年10月份以来,我国东北“平价”临储玉米收购政策传闻几经波折:上旬,市场盛传“今年临储玉米收购价格维持上年水平,北粮南运补贴220元/吨”,考虑到今年东北玉米品质整体提升,农户种粮成本不升反降,市场分析认为维持上年临储收购水平仍可保障农民合理收入,“平价”玉米收购政策有其合理性;10月16日我国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维持1.18元/斤水平令更多人联想“临储玉米收购价格必然维持上年水平,甚至可能下调”;10月下旬有关临储玉米收购政策传闻再起,但“220元/吨运费补贴似已取消”。由于目前市场传闻在临储玉米托市价格维持上年水平并无过多异议,因此北方玉米价格低位水平应已被锁定。同时,北粮南运补贴存废更多地则是影响日后华北粮源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关内玉米价格是否会因运费补贴政策底部区间进一步下移。
2、农户玉米销售进度同比偏快,市场收购信心好于常年。据统计数据,截止到11月上旬,我国北方玉米主产区农户玉米销售进度,尤其是辽宁、黑龙江局部。其中,辽宁省农户售粮进度3-5成,吉林最缓在1-2成,黑龙江多地进度2成,但农垦周边局部售粮达到8-9成,且快于去年。市场分析认为,这一方面与上年市场流通库存过低,新粮上市极大满足前期市场“缺口”有关,另一方面与今年市场对于国家临储托市收购信心强于上年,10月下旬开始已有粮库开始为临储“预收”优质玉米,且东北(尤其是黑龙江)粮源品质明显好于上年有关。此外,辽宁地区因旱减产也变相加快了当地农户玉米销售节奏。
3、当前饲料消费表现平淡,深加工企业玉米需求量明显增加。虽然,10月份至今,国内饲料消费并未出现明显增长,进入11月上旬甚至出现稳中略降的趋势,但玉米消耗的另一个主力----玉米深加工行业则进入批量收购阶段。一方面,目前东北玉米上市初期是深加工企业传统收购的季节,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淀粉和酒精企业开工率均已由10月中旬45%和39%上升至68%和55%。同时,大幅下降的玉米成本使得深加工企业普遍恢复盈利,其中黑龙江酒精企业盈利已高达500元/吨。
4、东北迎来大幅降温天气,有利于新季玉米脱粒上市。据气象台预报,11月11-12日,受冷空气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有4-6级偏北风,气温将下降4-8℃,其中内蒙古东部和东北部分地区气温下降10-12℃;如此,11月中旬东北气温距平高0-1℃,多地玉米产区气温有望降至0℃以下,有利于新季玉米脱粒上市。
虽然,10月底-11月上旬,东北气温几经起伏,黑龙江、吉林等部分地区地趴粮霉变率也达到3%-5%不等(多为浮霉),但随着此轮冷空气来临,部分地区新季玉米已可以上冻、批量脱粒烘干,进而减少浮霉。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玉米市场价格下行趋势已如期放缓,市场静待临储玉米托市及其相关政策出台。后市在政策不出台的假设下,天气条件对于东北、华北产区玉米上市进度的影响或将引起市场波动。毕竟,11月初东北局部地区气温仍高达10摄氏度以上已引发部分地趴粮出现轻微霉变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