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风采录(四):踏实进取 开拓创新 为学校内涵发展奉献一切——记我校全省优秀教师、矿业工程学院张国华
张国华,教授,博士,博士后。从教二十年来,他始终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才为根本,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在教师中的示范与带头作用,用一颗诚挚的心去奉献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潜心教学研究 将课堂教学作为教师的根本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张国华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使学生“明其理、知其用”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将讲好每一堂课作为教师的根本。他潜心课堂教学研究,虚心请教,丰富经验,改进方法,从备课到课后反思,从教学内容设计到课堂讲授与组织管理,一步一个脚印。近年来,结合学校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他先后主持完成省教育厅教研项目2项、校级教研项目1项,主持在研省教育厅教研项目1项,发表教研论文11篇。先后主编出版了全国高校“十五”规划教材1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全国高校本科教材1部,参编“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在此过程中,提出并实施了专业课两段交叉式教学方法,带头将矿井围岩控制与灾害防治课程建成了校级精品课。1997年获得学校首届“十佳”教案,并获“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1年在学校首届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同年获得鸡西市优质课教师荣誉称号;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四个环节”以及相应的“五个模式”,在2009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等奖;针对课堂教学,提出并实施了专业课两段交叉式教学方法,在2011年度校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012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2009年获得校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省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立足长远发展 将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点
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负责人,2005年从零做起,他在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基础上,带领全体教师一起建立并完善了教学基础文件,并立足长远发展,开始在教研室内部实施“教研小组、内部听课制”,使青年教师快速适应课堂教学;结合实验条件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依托学校投入保证实验条件,依托自主研发充实实验条件,依托科研与科技服务提升实验条件”的建设思路并予以实施,累计为学校节约资金近百万元;结合实验人员少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了教师兼任实验师的“双师制”,充实了实验教学队伍;结合毕业设计经验少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了“教师立题答辩制、学生选题互选制、教师指导小组制、日常管理分散集中制”,使毕业设计工作逐步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总结以往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实施“小组跟班上岗、现场实施考核制”。通过不懈努力,使安全工程学院的各项工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利用短短三年时间就将安全工程专业建成校级合格专业,为2007年迎接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因此被评为校级“教学评建标兵”荣誉称号。2008-2011年,张国华又经过三年不懈努力,带领全体教师一起将安全工程专业建成了省级重点专业。同时,他根据安全工程学院发展的需要,2010年负责申报了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并于2011年成功获批并开始招生,为安全工程学院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强化自身能力 将科研作为成长的阶梯
作为中坚力量,在立足本科教学与本职工作基础上,张国华不忘强化自身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以及团队建设。作为青年教师导师,他通过自己的科研平台,为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提供空间,所负责指导的四名青年教师,目前都成了教学骨干,有两人已经成为其所在学科研究方向的科研骨干,两人代表学院参加校级青年教师大赛,一人在2008年“十佳”教案评选中获奖,同时指导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作为研究生导师,积极为研究生创造学术研究空间,搭建科研平台,凝聚严谨的学术氛围。在所指导的研究生中,有一人获得校优秀硕士毕业生荣誉称号,并获黑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人也获得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等纵、横向科研项目15项,获全国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获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双鸭山市、鸡西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煤炭学报》、《重庆大学学报》等国家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EI检索14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专利2项,出版专著1部。2012年获得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常怀感恩之心,常怀回报之念,时刻用实际行动回报着母校的培养,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踏实进取、开拓创新,坚持着一种“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的进取精神,在黑龙江科技大学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着所衷心热爱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