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女教授让“农林废弃物”变身科技产品

02.11.2018  15:45

  新华社哈尔滨11月1日电(记者杨思琪)秸秆处理是困扰农业发展一大难题,以往焚烧往往造成空气污染。如今,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女教授郭艳玲,从扎根科研到潜心创业,从研制材料到造打印机,在短短几年间,让农林废弃物实现华丽变身,走向科技大舞台。

  在东北林业大学3D打印材料与技术研发中心,心脏动脉模型、高精度工业零部件和各类造型奇特的工艺品,总会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观赏。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些作品的“前身”都是秸秆、果壳、木竹废料等农林废弃物。

  今年55岁的郭艳玲介绍说:“神奇的不是制作原料,而是制作工具。”顺着她的目光,一台3D打印机映入眼帘。郭艳玲介绍,这是由她和团队最新研制的桌面型全功能激光烧结3D打印机,是一台真正的“新时代造物者”。

  早在2009年,郭艳玲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材料——“激光烧结耗材”,是由农林废弃物与树脂材料按比例混合加工而成,共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与塑料、尼龙等传统3D打印耗材相比,新材料不仅实现“变废为宝”,加工过程节能环保,每公斤80元的价格也极大降低了耗材成本。

  “如果没有市场化,科研成果就会变成‘科研盆景’。”2015年,郭艳玲辞去学院副院长一职,随后成立哈尔滨自由智造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心想将3D打印打造成为“自由智造”的典范。然而,在新材料的推广过程中,她发现市场很难打开。

  一次偶然得到的数据帮她打开了“症结”:“利用生物质材料的工业级国产激光烧结打印机,在全国范围内存量不到800台。”郭艳玲回忆说,非激光烧结3D打印机虽然价格低廉,但效果不佳;而能够实现高精度打印的工业级激光烧结打印机,售价高达五六十万元到几百万元,让很多用户望而却步。

  从那时起,郭艳玲把“小目标”转向研发一款低成本、高精度的3D打印机。接下来的两年间,她带领团队研发了三代3D打印机,并且独立开发工艺参数智能优选等软件系统,进一步提升打印精度。

  团队研发成员、东北林业大学副教授王扬威说,直到今年5月,第三代打印机才进入机械结构调整阶段。为了保障“最后一公里”,团队成员基本都是早上一头扎进实验室,忙到深夜才尽兴而归。

  如今,最新款3D打印机新鲜出炉。由它打印的制件不仅结构复杂,经过后期处理,其力学强度可与木材、聚合物、陶瓷等材料相媲美。“这样一台打印机售价才十几万元,大大降低了打印成本,已经有不少企业前来联系订单。”王扬威说。

  在郭艳玲看来,3D打印将给未来医疗、教育、工业铸造等行业带来深刻改变。乘着当下创新创业新风,她和团队一同收获着满满的幸福,也将帮助更多企业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