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取得累累硕果 迎新茶话会共话发展
哈工大报讯(季萱/文 兰锐/图)为了更好地梳理和总结一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研讨2015年工作规划,日前学校在活动中心101举行2015年迎新茶话会。校党委书记王树权、校长周玉,全体副职校领导,部分院士、老领导,教职工代表,相关职能部处和学院负责人参加会议。
为了更好地激励在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和科研工作中获奖的集体和个人,会上,学校对在2014年度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优秀团队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和奖励。王树权,副校长韩杰才、丁雪梅分别为获奖代表颁奖。他们分别是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团队,获得国家级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团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星地激光链路系统技术”团队,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面向国际化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团队、“强化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团队、“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杜善义、韩杰才团队和高会军团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邓宗全团队、冯吉才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翟国富团队、郑文忠团队。
周玉在讲话中代表学校向所有辛勤努力、奋力拼搏、付出汗水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他说,在2014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共聚一堂,回顾过去、分享收获,憧憬明年的好光景、期盼明年的好收成。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后勤服务、增收节支、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振奋和喜悦的成绩。今天的成绩缘于若干年前我们播下的种子,为了将来有更好的收获,我们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来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2015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综合改革的攻坚之年。我们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指引下,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做好学科规划顶层设计为牵引,根据规划,配置资源,推进科研体制与经费管理改革,以更充分激发出全体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潜力和能量。同时学校要大力推进国际化建设,提升学校国际化能力;推进机构改革,精兵简政,简政放权;进一步加强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推进精细化管理文化建设;要推进教师尤其年轻教师安居工程,使大家安居乐业,同时还要推进教师的健康工程建设。周玉表示,年轻教师正处于爬坡阶段,学校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无论自身培养还是引进,学校都要把年轻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要为大家提供好的条件、营造好的氛围,创造宽松和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周玉强调,学校历来有重视年轻教师成长的传统,把年轻人视若至宝,重视听取年轻教师的意见,关心年轻人的工作、生活,使他们感到非常温暖,从而能够在北国边陲的艰苦条件下踏踏实实地工作、心无旁骛地做事、心甘情愿地奉献。正是一代代哈工大人的执着坚守创造了今天的辉煌,也会创造出下一个辉煌。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明年的光景会更好,一年更比一年强。
科工院常务副院长付强作了学校科研工作报告。2014年学校科研经费突破25亿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设施”进展顺利,我校被国家发改委正式确认为牵头建设单位,该项目同时被列入国务院支持东北振兴的重大举措;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有序推进,组织牵头或参与各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有效推动了学科交叉与融合;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快舟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卫星创新技术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多项技术在嫦娥着陆系统中得以应用,参研教师获国家“探月工程嫦娥三号突出贡献工作者”称号,全国高校仅2人获此殊荣;先进环保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基础研究实力进一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320项,经费达2.2亿元,工程与材料科学部项目数居全国高校第1位。科技论文“质”“量”兼顾,学术影响力大幅提升,SCI、EI、CPCI-S论文分别居全国高校第11位、第3位和第2位;4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居全国第3位;4位科学家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居全国高校第4位。学校2个国家创新群体评估为“优秀”,其中1个群体获“6进9”延续资助,全国仅10个群体入围;1人获国家杰青,6人获基金委优青资助。
学校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促进成果向产业转化。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进入实质运行阶段,全年到款5550万,储备及在孵项目97项,落地转化项目53项,产业化项目38项,新成立企业15家,总注册资金1.63亿元,吸引企业投资3.07亿元。由我校牵头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公司组建工作全面启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2014年异地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我校汇聚科研经费4970万元;哈工大芜湖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哈工大张家港智能装备与新材料研究院孵化10个项目;青岛科技园项目已开工建设。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甄良作了研究生教学工作报告。2014年学校通过开展校内研究生教育评估、精品课评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建立博士生培养过程分流机制、全面推行博士生导师招生计划申报制、加大博士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资助力度等举措,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5名工程硕士获第二届全国“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应用型研究生实践基地获批“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首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审中,由丁雪梅教授、甄良教授等共同完成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项目以优异成绩获得一等奖。
学校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研究生课程等多种措施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结合“三学期制”完成硕士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增实践课和企业专家授课,加强应用型研究生实践课程建设;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拓展研究生的视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进一步激发博士生创新的积极性,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共发表SCI论文1519篇,人均2.17篇;发表EI论文1879篇,人均2.68篇;发表文章总数3847篇,人均5.49篇;申请专利660项,获奖48项。
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沈毅了作本科教学工作报告。2014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多项成果,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4项教学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吴建强教授主持的“构建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体系,强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是继1993年我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后再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周玉院士主持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宋宝玉教授主持的“强化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和梅洪元教授主持的“面向国际化的建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分别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科技创新等均取得优异成绩。增设校内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6门,“土木工程导论”和“自我塑造”获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世界文明史导论”获批全国首批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学校组织MOOC课程立项18门,6门课程已经上线;入选第二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种;市政环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1件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一;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近千项,国际级及国家级奖近700项。同时,学校平稳实现两学期制到三学期制的首轮过渡,为教育教学改革搭建了平台。在夏季学期,新开设海外教师课程66门、国内课程27门、校内课程67门、MOOC课程9门,选课学生超过12000人次。
沈世钊院士、杜善义院士,谈和平、谭立英、吴建强、曹喜滨、马军、黄志伟教授在典型发言中畅谈了自身或者所在团队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中的心得体会: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要通过多种措施激励广大教师进一步重视本科教学、重视人才培养;教师不应该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新思维的发现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大视角、大知识体系中,要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现科教结合,既教书育人,又科研育人;博士生培养要注重素质培养、思想发展、优势积累、方向拓展,博士生导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博士生进入一个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博士生课题的选择要主动规划,有战略性、原创性,要符合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每一项成就取得的背后都有一个坚强的团队,大的科学工程涉及多个学科,各种类型人才聚合、多个学科交叉才能建立人才高地和科研高地,才能创造奇迹和高峰;要想在前沿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就要选择最感兴趣、最有科学价值的课题,并为之投入足够的精力;要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引才机制,搭建具有吸引力的事业平台,让参与其中的年轻人树立信心并能够持之以恒……充满着真知灼见的发言引起强烈共鸣,赢得阵阵掌声。
“在哈工大的十年,导师给了我宽松的研究氛围;在成长过程中,学校给了我太多支持和荣誉,我要把一腔热血都发挥出来……”“在研究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我们要遇到困难不拐弯、迎难而上,要在一个选定的方向上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哈工大的教师能在教学大赛中屡屡获奖,缘于哈工大的教学传统与特色,缘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文化,缘于名师的言传身教。哈工大求真务实的精神使我们能够做好每一件事,哈工大的教师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对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适应时代的变化,应对学生提出的挑战,体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教学科研可以做到两不误,教学效果好,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来到你的团队,促进你的团队出科研成果;再把有特色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去,会使教学更加精彩。年轻教师要在做好科研的同时过好教学关,把科研优势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成功需要自身努力加外部环境。只有坚持,才能成功。做科研需要坚持、需要责任感,人才培养也应如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否则积累不出大的成就,培养不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学生……”在自由交流发言阶段,董申、高会军、苏彦庆、王东升、陈刚等教师纷纷表示,未来的成功取决于当下的努力。哈工大人的梦想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哈工大梦是国家教育强国梦的一部分,教育强国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我们要认真回顾学校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也要认真展望未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哈工大的发展。相信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在校训的激励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哈工大的梦一定会实现。
颁奖
付强作报告
甄良作报告
沈毅作报告
典型发言
自由发言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