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大学语文与“真语文”

02.02.2016  11:29

  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教育,正是大学语文课独当其任的“”,所以,我们相信不会再发生当年取消大学语文那样的事情。

  前一阵子,媒体上在讨论什么是“真语文”,这个讨论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很有好处。但是,如果我们想把讨论继续深入下去,就应该把大学语文也纳入进来。如今“语文”一词已经成了偏义词,偏指中小学语文,“语文教育学”“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论”“百年语文”等,都只研究中小学语文的内容,没有大学语文的内容。

  中国现代语文学科的起点是1904年的“癸卯学制”,在这之前,还有一个酝酿期的“壬寅学制”。早在这个酝酿期,学制制定者之一的张之洞在给管学大臣的电报中就说:“中国文章,不可不讲,自高等小学至大学,皆宜专设一门”。于是“壬寅学制”中就有了“词章”一门。“壬寅学制”并没有实行,正式实行的是“癸卯学制”,大学分大学堂和高等学堂,相当于本科和预科,都有“中国文学”一门,本科是“随意科”(选修课),预科是必修课。

  到了民国,语文的名称正式改为“国文”,包括大学预科国文。后来实行新学制,取消大学预科,这门课遂演变成“大一国文”。这样看来,这门课的命名至少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大学预科国文”“民国大一国文”及今天的“大学语文”。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学科创建伊始就有的一门老课,从1904年算起,至今已有112年了。

  大学语文不但是一门百年老课,还是一门百年不堕的课程。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这门课在大陆高校不是曾经中断、直到1978年才重新恢复开设的吗?从表面看是这样,1952年中国学习苏联进行高校院系调整,取消了这门课,从此整整中断了近30年。但是,以两岸三地一个中国的范围看,那么这个说法又并不能成立。

  1945年台湾光复,大批大陆学者赴台,就把这门课带到台湾。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1949年赴台后任台大校长,把大一国文定为必修课,还选聘了一批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担任大一年级国文课教师,如台静农、屈万里、毛子水等。所以在大陆高校取消大学国文课那30年,这门课在台湾得以延续。香港亦是如此,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大专学院,也有“大一国文”科的设立,有的学校(譬如新亚书院)甚至还有“大二国文”“大三国文”。六十年代初,香港成立了以发扬中国文化为目的的“中文大学”,而作为重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的“大一国文”科也毫无疑问地保留下来。

  2014年习近平主席考察北师大时曾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教育,正是大学语文课独当其任的“”,所以,我们相信不会再发生当年取消大学语文那样的事情。

  再次提议“真语文”的讨论一定要增加大学语文的内容。大学语文教师的加入,可以提升“真语文”讨论的高度,希望“真语文”的讨论者能够扩大眼界,把这一讨论更提升一个层次。(何二元 朱子辉 曹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