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笔下“散花楼”沦为茶铺杂物间 外表破烂

16.02.2016  14:32

1993年,成都市琴台路对面、百花潭公园旁,立起了一座雕花亭楼,楼高四层,八角飞檐,楼名“散花”。这是一个在成都文史上浓墨重彩的名字。隋朝时期,蜀王杨秀建散花楼于皇家园林摩诃池畔;李白还曾为它作了《登锦城散花楼》一诗。

新建的散花楼亦成为了成都地标之一,不少市民都曾到这里登楼眺望江景。但近两年,一些成都市民甚至外地游客发现,散花楼大门紧锁、外表破烂、内堆杂物,似已久无人打理。

散花楼究竟发生了什么?

成都商报记者进行调查后发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一家私人茶铺老板将其霸为“私有”,平日作为茶铺“杂物间”,有茶客提出要求时就私开楼门带其登楼。这座小楼背后的多个管理主体,无人对此提出异议。直至昨日,相关管理部门仍没有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亭楼大门紧锁,楼面朱漆脱落,窗户玻璃破烂,檐下宫灯外壁剥落,只余骨架在早春冷风中晃动。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着风扇、桌椅、灯管等杂物,上面都覆着厚厚的灰尘。

现状

被小茶馆“包场” 大门紧锁外表破烂

成都最早的散花楼建于隋朝,毁于宋末战火,今人只能从李白“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的诗句中遐想它的风姿。明代初年,成都东门迎晖门的城楼被命名为散花楼,后也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1990年,成都市规划局收到了成都市浣花溪景区办公室重建散花楼的报建申请。这座“第三代”散花楼塔身四层,高达16.3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当时投资9万元,由市政设计院设计,作为河道景观工程来打造。

竣工后的散花楼八角翘檐、朱墙金阁,成为了成都地标之一。

但从2014年开始,网上出现了对散花楼的惋惜之声。在某旅游点评网上,一位网友在慕名前往散花楼后失望而归,称大门紧闭,无法上楼,更兼外观破败,“真是浪费了”。

2月4日,记者来到散花楼,发现果如网友所言。环绕着散花楼,有一露天茶铺。记者来到茶铺,本想打听情况,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你是不是想上楼嘛?”茶铺女老板问。

得到肯定答复后,她带着记者绕到了散花楼背后墙根处,一扇隐藏在锅碗瓢盆和煤气罐后的朱红色小门前,掏出钥匙,打开了上面的锁。

随便你们上几楼。”老板端来了两杯竹叶青,30元一杯。记者来到二楼,在覆满一层薄灰的椅子上坐下。

在和老板的谈话中,记者了解到,散花楼是老板租的,“已经租了十多年了”。既然租下了亭楼,为什么让它破败如斯,沦为了茶铺 “杂物间”?为什么大门紧锁,要茶客提要求,才能从后门绕道进入?

面对记者的疑问,老板十分不悦,反问记者:“你问这个干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