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 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主要举措

16.09.2014  09:5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文艺战线按照省委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提升文化产业实力的“八大工程”部署,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化发展举措,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蓬勃发展的黄金期。

  1、坚持正确把握文艺的创作生产导向。为鼓励和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二为”方向,实现“双百”方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能够使广大文艺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投入为时代书写、为人民讴歌的艺术实践之中,近年来,我省先后召开了全省文艺理论工作座谈会、文艺精品创作座谈会,制定了具有方向性、指导性的文艺精品创作规划等,并通过为“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者召开表彰会等形式,有力引导把握全省各级各类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方向和文艺产品生产的正确导向。

  2、全力打造和推出“龙江创作”的文艺精品。省委宣传部积极发挥对文艺工作的指导作用,统领协调全省文化艺术部门,调动和发挥各级各类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单位机构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推出“龙江”原创的文艺精品,通过健全完善文艺精品的选题、论证、审查和扶持制度,引导和鼓励文艺家和机构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深入挖掘黑龙江特色题材的思想文化内涵。优先扶持发展了具有品牌性、地域性、方向性的重点文艺项目,有效推动历史文化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青少年题材、新农村建设题材、边疆民族题材等原创性作品的创作生产。正是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报告文学《生命的呐喊》、诗集《李琦近作选》等文学作品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全国文学奖项的满堂红;京剧《月照塞北》、龙江剧《鲜儿》也多次获奖,风情音画《达斡尔人》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喜获表演金奖等十一个奖项;我省的广播剧已经荣获全国广播剧大奖的“二十二连冠”,创造了全国文艺作品评奖的奇迹。

  3、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积极组织策划各类文艺赛事、调演、汇演、交流活动,成功组织了“黑龙江之冬国际文化艺术节”、“哈尔滨之夏” 音乐会等品牌文化活动,以及“城市之光”、“金色田野”、“欢乐校园”、“龙江百姓文化季”等大型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使之成为打造文艺精品、推出文艺新人、弘扬龙江地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有效平台。开展了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惠民演出和高雅文化艺术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送文化下乡”等演出活动。

  4、加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投入扶持力度。有效发挥重点精神文明建设产品引导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扶持重点文艺项目,培育打造文艺精品。加大各级财政部门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及相关基础性经费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投资、捐赠、参股入股等方式参与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近年来,我省生产制作的几部影视艺术精品,都是通过加大政府投入与积极与文化企业合作通过融资实现的,如入选“五个一工程”的电影《萧红》、《张丽莉老师的故事》、电视剧《焦裕禄》、《松花江上》,以及已经创作完成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东北抗日联军》。

  5、进一步深化全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增强市场理念,扶持和引导文学、艺术类报刊、杂志和文艺类广播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为文艺作品和文艺人才的展示提供阵地和平台。转变管理模式,改革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扎实推进了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由省歌舞剧院、省杂技团、省曲艺团、北方剧场4个单位组建完成了黑龙江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省市京剧院、评剧院合并,在全省形成了主业突出、多业并举、体制完善、机制灵活,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演艺集团,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6、积极推进文艺精品内容和形式创新。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入发掘龙江文化丰厚底蕴,热情讴歌当代龙江人民的生动实践,打造出了一批具有龙江特色的文艺精品,催生了新的艺术样式和业态。

  近年来,我省的几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如注重从高科技的舞台技术、开始引入了制作人为中心的创作方式,舞剧《鹤鸣湖》强调“中国舞剧样式”的刻意建构,通过引入现代意识的舞蹈语言方式、舞台空间营造的奇幻情境、国际品位的剧场音效设计和世界潮流的舞蹈服装理念,杂技街舞剧《舞向蔚蓝》、动漫电影《智取威虎山》、动画电视剧《酷酷小吉正传》等精典剧目都力图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融合中求发展。

  7、创新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和评价体系。用现代营销理念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着力推动各类资源向精品创作生产领域集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有效组织艺术生产,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大型文艺作品论证立项机制、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了科学的评价标准。相声剧《桃花巷枪案》勇于走市场,探索新思路,经济社会效益成果显著,实现了“叫好”与“叫座”两统一,在同行业中近年来发展势头看好,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性工程。

  8、不断巩固和拓展文艺阵地。推进了美术馆、影剧院(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扩大省京剧院“每周一戏”、省龙江剧院“百姓剧场”、哈尔滨话剧院“话剧超市”的社会影响,鼓励和扶持省美术馆、省报美术馆等艺术展览场所积极开展活动。目前,文化事业产业的综合区哈尔滨文化大世界正在筹建中。

  9、努力强化文艺精品的传播与推广。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整合资源,加大文艺精品的传播力度。精心组织了本土文艺精品专题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发挥优秀作品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文艺创作生产、提高作品质量、提升审美情趣、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继续加大地方文化名家名作的宣传推介力度,扩大我省文化名人的影响力,开展多渠道的文化交流合作途径,推动黑龙江文艺精品“走出去”。黑龙江电视台《艺术龙江》栏目影响不断扩大、东北网《文化龙江》栏目、黑龙江日报专版等媒体平台,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发现龙江文艺新人、打造龙江文艺军团。

  10、全面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挥“黑龙江文艺奖”、“十佳文艺工作者”和“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学奖”的影响力,为人才的发现、培养、成长创造了条件。大力实施“六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和“基层文化英才”工程,积极实施“送出去”、“请进来”人才培养使用规划,引进了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2013年开始,实施了群众文化建设“十百千工程”,打造了一支扎根龙江、影响全国的“龙江文艺军团”,我省还通过为艺术家举办个人艺术展、音乐会、作品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来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