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有偿删帖”的黑色产业链

21.05.2015  17:13

  作者:屈波

  《光明日报》( 2015年05月21日 02版)

  有偿删帖是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漏洞所实施的变相敲诈。这种违规行为,一方面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严重透支了整个社会的向心力。

  据媒体报道,近日,湖北省蕲春县公安局破获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其中,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随着巨额“黑金”曝光,一条隐秘的互联网黑色产业链更加清晰地进入公众视野。

  删帖,无非是利用技术或人工操作的方式删除某些具有负面影响的稿件、帖文、评论等,其背后是“花钱免灾”的主观心态及利用这种心态形成的“求富”心理。也正是在这样的“市场需求”面前,这种违规行为具有了一种“你买我卖”“愿打愿挨”的“正当性”,而完全忽视了道德伦理,挑战了法律底线。删帖的黑色利益链中,每个参与者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特性,强硬且粗暴地将这种需求违规变现,在双方“彼此默认”下,这种黑色的产业链不断做大。

  网络删帖收费行为,表面上看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实则是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漏洞变相的实施敲诈。这种违规行为,一方面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严重透支了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在人人互联的网络时代,当网上的信息成为左右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网络应用就成为人们的梦魇。因为,“线上的行为都是线下真实生活的反映”,今天我们如果接受了网络删帖收费的合理存在,那么与接受现实社会的“黑社会收保护费”又有何异?一个健康的网络社会,决不允许存在吞噬网络健康基因的蛀虫。因此,必须斩断包括有偿删帖在内的黑色利益链。

  客观分析一下有偿删帖行为本身,这种手段并不高明。但之所以能不断做大,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利益诉求的错落交织、规避监管的隐蔽手段等。而既然是毒瘤,祛除的话必然会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造成这个群体一定程度的疼痛,但只有从源头上挖出毒瘤,放出黑色利益链流淌的黑血,健康的网络种子才能生根发芽。

  加强打击网络有偿删帖,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培育理性的上网意识,应成为每位网友的自觉认知。网络大家庭的建设,需要政府、网民、社会组织的齐抓共管,一个收费删帖行为的存在,可以检测出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网民上网认知水平的高低,以及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默契程度。面对人人喊打的网络收费删帖,“运动式的喊打”虽有短时之效,却未必是长久之计。

  为根治“网络毒瘤”调制一剂良药是“780万元”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带给我们的最大警示。而理性分析、堵住漏洞、依法治网无疑是这个药方的核心“药材”。积极探寻网络传播规律,及时疏导网上信息的传递通道,在网络治理过程中引入法律思维,“有偿收费删帖”才无处遁形,广大网民也就会拥有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