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区走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路

15.06.2016  21:48

  着力三项改革,推动“大政府”向“小机构”转变;发展三大产业,推动产业项目集聚向产业集群构建转变;打造三个组团,推动空间分散布局向功能集合再造转变……日前,记者从哈尔滨新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哈尔滨新区获批复后,哈尔滨市紧紧围绕国务院确定的“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国际文化旅游聚集区”发展定位,立足现有基础,推动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力双提升,推动外延型经济与内延型经济双驱动,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目前新区开发开放已初见成效。

  哈尔滨市结合市情实际,着力推进新区范围内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与三个行政区深度融合、一体化管理,着力探索创新经济功能区管理体制,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三项改革,推动“大政府”向“小机构”转变,加快形成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哈市对新区规划范围内的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所在行政区实行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和行政区党委、政府合署办公,将三个行政区(开发区)党政工作部门由原来的126个精简为50个,精简幅度达60.3%,初步构建了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依据“有利于完善产业链条、有利于配置资源要素、有利于集聚产业项目”的原则,组建了15个经济功能区,经济功能区专事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企业服务等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同步剥离并向街道(乡镇)转移,为经济功能区补齐发展短板创造条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新区推行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清零,全面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和其他行政权力涉及的中介服务机构。推行商事制度改革,实行证照分离。简化受理审批程序,成立新区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对审批事项实行集中统一办理,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搭建便民和服务企业平台。

  据悉,哈尔滨新区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按照“3+3”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旅游文化时尚等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项目集聚向产业集群构建转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探索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新路径。

  哈尔滨新区涵盖了平房、松北、呼兰3个行政区和经开区、高新区、利民3个国家级开发区,空间跨度大、布局比较散,而且隔江而治、隔区而治。基于此,哈市积极探索“多规合一”试点,推进统一规划平台建设,以规划引领新区各功能组团建设,推动空间分散布局向功能集合再造转变。打造松北科技创新组团。重点以万鑫石墨、清华万博、哈工大大科学工程、宝力慧谷等项目为牵动,规划建设占地15平方公里的战略新兴产业区。以科技创新城核心区和万达文旅城为中心,规划建设占地20平方公里的科技商务中心。以松花江沿线奥体中心、大剧院、枫叶小镇奥特莱斯等为支撑,规划建设综合性文化商贸旅游带。打造利民大健康产业组团。重点建设占地20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园、5平方公里的绿色食品园、9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园,加快形成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为主导的健康产业发展新格局。突出抓好32平方公里的松花江避暑城建设,依托优良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医养结合、候鸟式养老等产业。打造哈南现代制造业组团。重点建设占地8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园、5平方公里的中国云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和3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园,加快促进航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等产业集聚发展。(记者薛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