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特引龙头 打造冰雪晶莹美龙江

29.01.2016  10:29
  刚刚过去的2015年和“十二五”,我省旅游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和展示我省形象的重要窗口,旅游业各项指标与“十一五”末相比大幅增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面对可喜局面,代表、委员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围绕冰雪旅游提档升级、推进跨境合作、拓展丰富文化内涵等话题出谋划策,共议黑龙江旅游可持续快速发展。

   如何让“冷资源”引领“热经济”

  黑龙江日报记者米娜

  “到哈尔滨看冰灯,去雪乡赏雪,来‘北极村’找冷,已经成了许多中外游客的新时尚。”冰与雪,这个因时因地而生的自然景观,已在黑龙江省形成了一个带动旅游、交通、餐饮、住宿、商贸等多个领域的产业,如今的黑龙江越“冷”生意越忙。如何让“冷资源”引领“热经济”,让龙江旅游业走得更好、更远,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冰雪器材本地化

  现状: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意见》指出:“通过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的带动,加快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到2022年,我国冰雪产业将迎来发展高峰,预计有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人均消费将在5000元左右(器材、服装、场地租赁等)。

  建议:政协委员曲秀丽认为,我省应该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和科研优势,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冰雪运动器材及装备新技术、新材料研究,制订相关扶持政策,吸纳域外资金注入,引入世界知名企业以独资、合资、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做大做强我省冰雪器材制造业。大力发展三大类相关产品,一是滑雪杖、雪板、雪橇、滑雪圈,冰上飞碟、冰壶器材、攀冰用具、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冰雪运动器材。二是浇冰车、造雪机、压雪机、平雪机、升降机、索道、缆车等冰(雪)场地维护设施设备。三是服装、护具等冰雪运动衍生品。

   开发本土旅游商品

  现状: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等景点,10元一条的手串、20元一个的纪念水杯随处可见,俄罗斯套娃也成了游客购买的新宠。而在一些高档的商店,上千元的木笔筒、玉器及玛瑙雕件却让人望而却步……各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

  建议:政协委员刘志圣建议,我省应该高度重视本土旅游商品的开发。国外明信片的“小卡片,大产业”现象很值得借鉴。首先,要设计、生产、销售好的旅游商品,企业需要从品牌内涵、文化特色、包装设计、购物环境与服务质量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旅游商品的内在品质。要树立只有企业形成产业规模,才能共同给力影响旅游商品市场的观念。其次,行业要自律,遵守市场规律。再次,政府部门也必须出台对旅游企业的扶持政策,应该尽快让好的设计方案进入市场,服务市场。

   旅游人才求“回归”

  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导游缺口达5000余人。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哈尔滨的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是大旅行社缺好导游、新成立的旅行社没导游。从多家旅行社了解到,“缺兵少将”是业内共同的忧虑。

  建议:政协委员赵德友说,黑龙江旅游产业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黑龙江本地旅游院校培养的各层次人才“外流”极其严重,导致黑龙江旅游景区和其他旅游实体企业从业人员结构极度不合理,基本以省外投资集团“空降兵”组成高管,以省内大量无学历、无专业素养、无服务意识的“三无”人员组成基层服务群体,连企业正常的管理运营功能都难以支撑,更遑论创新式发展。他建议,省委、省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寻求“本地化”旅游人才“回归”工作的创新性突破,须知“筑巢”才能“引凤”。